APP下载

忍耐是一门学问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3期

  历史是人创造的,回看历史长河中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能给今天的我们很多的启迪。
  学会忍耐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但是,一个人如果忍耐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就会变成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他忍得有多深,将来爆发出来就有多狠。东汉王朝著名的皇后邓绥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邓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能忽视的人物。在丈夫和帝死后,她成为太后并独掌朝政,可以说是决定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那段时间里,她就是事实上的女皇。她登峰造极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异乎寻常的忍耐功夫。
  邓绥的忍耐本领,有一多半是天生。据说她五岁那年,她的祖母为她剪头发。由于老眼昏花,邓绥的额头被剪刀弄伤了。旁边看的人都替她疼,五岁的邓绥却一声不响,仍然全程配合,还显出一副欢喜的模样。事后,别人问她:“你难道不痛吗?”邓绥回答道:“怎么会不痛。但奶奶因为爱怜才为我剪发,我如果哭喊,就会使奶奶为我伤心难过,我不愿让她伤心,所以才忍耐。”听到的人都啧啧称奇。
  邓绥十二岁这年,她的父亲邓训去世,她严守儒家e1807dcb43d62c38536d37acca09efd1孝仪进行了三年的守孝。为父母守孝,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但是若按儒家礼仪,守父母之丧是非常严酷的,能够完全履行全套手续的,多半有做超人的潜质。完满的三年守孝礼仪遵守起来是如此之难,难到了那些能够履行得了的人都能以“守丧尽礼”而名闻乡里,甚至被举荐为官。
  然而,邓绥作为一个十二岁的少女,不但一丝不苟地完全履行了严酷的孝子礼,还有超额表现:整整三年居丧期间,她都按照周年之丧的规矩早晚哭泣,三年间都不食盐菜。当三年丧满之时,邓绥已经憔悴不堪,连亲友都认不出她来。
  守孝三年,固然是显示出邓绥的孝父之情,却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她非比寻常的忍耐天分。守孝期满,出身显贵家族的邓绥应诏为妃,就在等待入宫期间,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她以手抚天,还抬头饮用青天上的钟乳。这奇异的梦境立刻引起邓家人的注意,向占梦者询问。结果占者听后肃然起敬,答曰:“昔日帝尧曾经梦见自己攀天而上,商汤也梦见登天而食,这都是千古帝王的先例。如今你家姑娘也做这样的梦,她的前途大吉大利难以言传。”
  一家人听了这话,顿时喜出望外。包括邓绥本人,都认为前途一片灿烂。然而就在她入宫前夕,汉和帝却已经册立了皇后,时年十六岁的邓绥带着少许失落走进了大汉皇宫。
  然而邓绥却在隐忍中暗暗向着心里的目标前进。入宫后她不但对其他宫妃谦逊友善,就连宫中仆役下女,她都好言好语。后宫有几个皇子夭折,邓绥表现得比做父亲的和帝、皇子们的生母还要痛心,多次当众伤心流泪。邓绥的表现不仅赢得了后宫妃嫔们的众口称扬,更让和帝觉得她有母仪天下的潜质,赞不绝口。不知不觉间,邓绥赢得了比皇后更好的名声。
  邓绥的所作所为使皇后恨之入骨。但邓绥忍耐力极佳,从不轻言妄动,皇后不但没能找到她任何的纰漏,自己反倒因为无故找茬而在众人面前一再失分。终于,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六月,皇后家族被诬告,皇后也随之被废。邓绥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后之位。
  当上皇后的邓绥依然谦恭隐忍,甚至拒绝了让自己娘家人出仕为官的建议。因此当三年后汉和帝去世前,他非常放心地将朝政交给了邓绥。
  然而,多年来一向表现得循规蹈矩、讲究儒家道义、淡泊名利的邓绥,在这个时候忽然变得让所有的人都不认识她了。
  汉和帝的两个儿子:八岁的刘胜和刚满百日的刘隆都不是邓绥生的。按照规矩,本应是册立年长者为帝,然而邓绥却不顾大臣反对,选立了年幼的刘隆。关于这一点,即便是对邓绥厚爱有加的史家,都不得不承认,这是她为了能够有更多时间掌控朝政所做的极其自私的选择。不幸的是这位小皇帝没几个月就夭折了。邓绥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又一手册立了皇侄刘诂为帝,将和帝的亲生儿子刘胜给抛到了一边。
  此后,邓绥又大封外戚,大哥邓骘从一个中级武将直接提拔为上蔡侯、车骑将军,待遇等同三公,成为百官之长并掌管兵权。其他的兄弟也成为朝廷重臣。当初邓绥做皇后的时候,主动推辞兄长升官机会的举动到这里已经真相大白:那全是做出来蒙骗皇帝的假象而已。
  在她做皇后的时候,和帝想要追封邓绥的父亲,三公之一的司空陈宠坚决反对。当时邓绥表现得十分谦恭柔婉,毫无怨言。谁知等到她成为太后,陈家就晦气罩了顶。陈宠的儿子陈忠不管如何尽忠职守,都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小鞋一穿就是十八年。
  按照惯例,小皇帝成年,太后就要将权力交给皇帝。然而邓绥不肯交权,郎中杜根上书请求太后归政。被邓绥下令装入囊中当众打死后丢到城外荒野,好在杜根命大没死,在荒野中苏醒过来。他害怕邓太后派人验尸,醒了也不敢动弹,躺在原地装了三天死人,直到眼中都生出蛆来才得以逃生。
  在东汉王朝的统治者中,邓绥是相当有才华的一个,也是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一个,但她在得势前与得势后的表现,差别却着实太大,不禁令人感叹和警醒。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