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的少年
2007-12-29童馨儿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5期
陈阳阳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对他的期望很大,为了培养儿子成为一个优秀人才,母亲对他采取了“无菌”式教育。她不肯让孩子接触所谓低俗的东西,但凡有任何能给心灵带来“负面影响”的东西,都被她坚决拒之门外。她决心要让孩子在浓郁的艺术氛围里成长。为了做到这一点,陈阳阳从小到大换了几任保姆。第一个因为偶尔说粗口话被辞退了,第二个是因为不太讲卫生,第三个是因为喜欢唱非常庸俗的民歌……她对陈阳阳的同学保持着高度警惕,凡是略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她坚决不允许陈阳阳与其有任何接触。
在这样刻意的教育下,陈阳阳也非常争气,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品性良好,老师对他也十分偏爱,不止一次地称赞他,心地透明,善良美好,是个少见的优秀孩子。
一转眼,陈阳阳上了初二。在英语课上,陈阳阳突然伏在课桌上睡着了。睡意紧紧地笼罩着他。英语老师轻轻地敲了敲陈阳阳的课桌,他毫无感觉。老师恼怒地叫起来,陈阳阳,站起来!陈阳阳才如梦初醒,懵懵懂懂地站了起来。
班主任江老师找到了陈阳阳,问他最近是不是睡得很晚?陈阳阳想了想,摇摇头。江老师说,那为什么英语课上打瞌睡呢?最近,你常常在课堂上打瞌睡,为什么呢?
陈阳阳茫然地看着老师,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最近这半个多月来,他突然就变得不爱说话了,经常打不起精神,老打瞌睡,即使每天晚上早早上床睡觉,也改不了。
细想起来,应该是因为半个多月前的一场英语测验。这场考试很重要,不仅要在其中挑选去市里参加比赛的选手,还是各个任教老师不言而喻的一场竞赛。英语老师是位刚来的年轻教师,考试之前,他特意给几位同学开小灶,并做出了很明显的暗示。结果考试时陈阳阳发现,试卷上的题目就有老师事先透露的。陈阳阳的心里却像堵了块石头,十分难受。从那时起,陈阳阳就犯起了偶尔打瞌睡的毛病。
周末,陈阳阳特意和同学去了郊外游玩,这是愉快的一天,但在回程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一位农民打扮的中年人,骑着辆三轮车,车上载着满当当的橘子。陈阳阳和同学看他踩得挺吃力的,就跑上前去热心地帮他推起车来。没想到中年人回过头来,恶狠狠地骂,坏小子,想偷东西啊!快滚!
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陈阳阳一阵失望。可走着走着,突然睡意排山倒海地袭来,他只觉得困得睁不开眼来,于是坐在路边睡着了。同学吓坏了,把他好一阵摇晃,十多分钟后,陈阳阳才悠悠醒来。
刚走到家门口,陈阳阳便听到屋子里传来父母的争吵声。只听母亲边哭边骂,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我和你这么多年夫妻,难道就比不上你和那小妖精认识的短短几个月?你也不为咱儿子想想,要是他知道了他爸要为别的女人抛妻弃子,你让他怎么想!
门外的陈阳阳惊呆了。在他心里,父亲一直是他景仰的对象。在他看来,他拥有一个最幸福不过的家庭。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幸福,原来一直是一种假象。他脑子里乱糟糟的,他再一次无比惊讶地发现,这世界并非他一直想的那么美好纯净。他的头疼起来。
他在门边坐下,又想睡觉了。门吱呀一声,母亲走出来,惊叫一声,阳阳!
第二天,阳阳跟随母亲走进了心理诊所。
心里剖析: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心理医生断定陈阳阳是因为对现实的极度失望,产生了压抑、焦虑、逃避的心理,导致了神经调节系统紊乱,从而出现了嗜睡症状。陈阳阳的母亲提供给陈阳阳的是一种无菌式教育,从小只让他生活在美好中,刻意回避丑恶,导致陈阳阳在一种伪真实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陈阳阳渐渐发觉生活并非他一直想的那么美好,失望和沮丧让他产生了逃避心理:既然对现实无能为力,还不如睡过去——睡着了,也就躲开现实和烦恼了。
采取的措施:
1.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减轻嗜睡症状。
2. 与父母多交流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勇于面对现实,正视生活中的假恶丑。
3. 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爱好。主动团结同学,对他们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认识。
4. 多关心时事,扩展人生阅历,对生活的多面性有充分了解。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