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螃蟹

2007-12-29江上苇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7期

  1912年,在德国北部的一条河边,一个渔夫偶然逮到一只多足的怪物,这个家伙横行滩涂,身披绒毛,很是吓人。幸好它个头小,渔夫先生受惊不大。
  这家伙,后来被生物学家确认身份,原来是来自中国的偷渡客,学名叫“中华绒螯蟹”,也就是江南俗称的“大闸蟹”。中国与欧洲远隔千山万水,这些断然没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小家伙们,是如何不远万里,来到德国的呢?专家们猜测,这些大闸蟹大概是搭了便车。那时候,欧洲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来自阿姆斯特丹和威廉港的货船络绎不绝,常常是满载货物而来,空舱而回,为了保持船只航行的稳定性,必须灌水压舱,以降低重心。待船只回到欧洲后,要重新装货,再将这些压舱水排出。这样,有些捣蛋的大闸蟹,就趁机钻空子,拖妻携子登上大轮船到欧洲免费旅游来了。
  奇怪的是,直到现在,欧洲人几乎还是不吃螃蟹!这些“偷渡”的大闸蟹,就老实不客气地住了下来,起先在荷兰、德国安家,一如在中国时,横行江湖,鱼肉乡里。后来有些腿长的,甚至跑到了英国的泰晤士河畔。渔民偶尔捕捞到这帮家伙,通常是连呼晦气,然后直接把它们扔回水里。
  大闸蟹在欧洲逍遥,回头去它的老家看看。
  中国人一说到螃蟹就会想起一个人,法海。江浙一带甚至把吃蟹膏说成吃法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传说中,法海把许仙骗去金山雷峰寺,不让许仙夫妇团聚。白娘子为了救回许仙,和青青一道,跟法海斗法。但因为身怀六甲,力敌不能,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青青得以逃脱,修炼有成,再回金山,斗赢法海。法海无处可逃,身穿着黄色的僧衣,遁身入蟹腹,蟹的那个砂囊就是法海藏身的地方,是个比较标准的四面体,三面比较硬,而对着眼和口的一面是透明的薄膜。将薄的那面撕去,剩下的三个面,里外一翻,就算是把那秃贼揪出来了。河蟹可以看见他盘腿而坐、双手合十的情形;而梭子蟹则只能看见光头,看不出手;青蟹最妙,仔细看,连眉弓都能看清楚!这也是为啥蟹膏是黄色的原因——那是法海的憎袍。据说法海藏身蟹内后,螃蟹就只能横着走了。
  因为这层关系,蟹在国人心中的印象普遍不好,
  晋朝有位名士毕卓先生,十分好酒。一次邻居酿酒,毕先生趁夜偷偷翻墙越户,敲开人家的酒缸就喝起来,结果喝得烂醉,倒在酒缸边,被当场逮住。主人听说逮了个偷酒的,正准备出来痛打一顿,一看是大名士,只得罢手。这毕先生不但不怵,还很拽地点点头,“承您盛情,那就麻烦您把螃蟹端这里来,俺就抱着这个缸子继续喝吧!”毕先生平生最爱的下酒菜是螃蟹,有名言道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螫,便足了一生矣。
  自毕卓后,中国的文人雅士们,只要手里有钱,无不与螃蟹结怨,吃蟹喝酒大快朵颐。死在他们手下的“法海”不知有多少。这帮文人一喝多了,就难免舞文弄墨,写几篇螃蟹文章。唐代的皮日休说:“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这是难得的赞扬螃蟹有横行霸道的骨气。南宋名将岳飞也是个嗜吃螃蟹的,不然决不会因为螃蟹上市晚了,就抱怨说:“今年此曹殊未来,使我对酒空优哉!”
  明清大戏剧家李渔是个和螃蟹结下深仇大恨的家伙。这家伙以蟹为命,以美食大家之身。居然故作谦虚地说,别的美食,俺都能形容,唯独河蟹这东西,只知道好吃,很好吃,可怎么一个好吃法,就是不知道咋说好……李渔先生吃螃蟹的劲头,可谓“恐怖”。从每年第一只螃蟹上市开始,就天天吃,还把吃不完的蟹拿大缸子喂起来,用鸡蛋什么的人工催肥。又因为怕过了季吃不上,老早就把全家都动员起来酿酒,把螃蟹做成糟蟹、醉蟹,幸好那时的蟹还贵不到如今这价钱,否则李导即便有钱,按这个吃法,也有吃得倾家荡产之可能。
  中国人吃蟹,所谓风雅与普遍的吃法,大概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里一般。简言之,六个字:活蒸,手剔,佐酒。吃蟹是极其需要耐心的,江南人吃蟹最为用心,耗时冗长,工具繁多,还有专门的“蟹八件”用来吃蟹。传说中的高手,吃完后仍可将蟹壳凑成一只整蟹,而蟹肉半点不留,简直是匪夷所思。
  由于全民吃蟹,尤其是吃大闸蟹,因此蟹的价钱一直看涨。而在欧洲,鲜活大闸蟹,一公斤不过几欧元。留洋学生,常在超市里见到成包的蟹肉,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下嘴了——这不带壳的东西,它还叫做螃蟹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