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
2007-12-29爱米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7期
“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过实验研究而提出来的,它揭示了教育过程中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实验者向教师提供某类学生有极好发展潜力的假信息,引发教师对这类学生产生期望,从而对他们表现出特别的关照、注意;学生体察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期望,受到激励,因而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结果,智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然而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罗森塔尔效应”差异明显:有的同学对老师的亲近与关注反应积极;但也有不少同学的效应较差,有时甚至表现得更为消极和失望。这说明,“罗森塔尔效应”与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一样,是带有条件的。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心理前提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高度重视并且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期望的效应才会产生。学生这种渴望受到老师重视的心态,就成为学习的内驱力,但往往,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模糊不清,内驱力弱小,因此,期望产生的价值也不会太大。
一些学生对于自己在家庭、社会或学校中的地位不满意,或自己的父母、亲人在社会上长期处于被排斥甚至被欺凌的地位,因此常常会无意识地把一切有权威的人,甚至一切成人都看成有威胁的人物,看成自己或家庭受打击的来源。而处在他们的年龄,是很容易把这种仇视转移到在学校生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教师身上的,此时处于“靶子”地位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期待暗示不但不能被接受,反而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反弹或对抗。这些学生害怕上老师的“当”,不愿成为教师的“宠儿”,教师的期待在他们身上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呈负效应。
看来,把心理学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还是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操作,特别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中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超前。教师要达到期待的良好效应,也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人格,以取得学生的信任。
编辑 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