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007-12-29黄秀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8期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以此为指导,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致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成为认知兴趣,将会激发出旺盛的求知欲,进而最终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思维
  
  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教材上的知识点都以静态、单维的形式呈现。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教师应使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有关“过程”的清晰的“动态表象”,以有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在屏幕上先显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表示1平方单位的小方格,然后,将小方格沿着长方形的长排放,并展示给学生看长方形的长一共可以放多少个这样的小方格,接着,又用小方格沿着长方形的宽排放,让学生明白一共可以放多少排,从而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学生感知形象,认知深刻,不需要教师提示,即可准确地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运用计算机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四年级学生初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有一定难度,教材中有一道利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应用题:“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课本中的线段图是静止的,这样要求学生去解答会有一定的困难。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原来静止的线段图变成有动画效果的线段图,先显示出每人每天编16个筐的线段,然后,通过移动原来显示的线段再显示出5个人1天编的个数的线段(即5个小段长),最后,通过移动5小段再显示出5个人4天一共编的个数(即4个5小段长)。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