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07-12-29靳丽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8期
曾有人比喻:现代信息技术之于教学,犹如化妆品之于美女。施妆得当,则美女更美。其实,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起的作用不只是陪衬和点缀,而是与教学浑然一体,即成为教育的资源。因此,其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它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但是,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比较活跃,易激动,好奇心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能把枯燥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富于变换的画面,能以绘声绘色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活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启发想象,训练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往往由于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认识的积累,因而难以展开抽象的思维活动,以致于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恰好能够使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把课本中许多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知识直观展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通过想象,再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意境,在愉快的气氛中不断丰富他们的情感内涵。
启迪思维,突破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课本中有些比较抽象的重点词句,有些描述复杂过程和现象的重点段落,是教学的重难点,仅凭教师言语的讲解学生很难吃透,似懂非懂,加之小学生知识经验少,抽象思维较差,对问题的理解上多依赖于直观形象。这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发挥其独特优势,将学生难以掌握、理解的知识,直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知识,成为文章释疑破难的“爆破筒”,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优化阅读教学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轻轻松松突破重难点。
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敏锐、强烈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但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词是抽象的,很难被学生理解。所以,只有将抽象、概括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才有可能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思,并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产生共鸣,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直观感受,激发美感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语句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五彩池》等。这些都可以让教师充当“导游”,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克服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把异时异地的课文里的风光通过形、声、色再现为真真切切的画面,让学生既在视听器官方面得到愉悦,又品味出了文章的内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