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谈

2007-12-29赵太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8期

  迎宾小学于2000年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并被列为辽河油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经过6年时间的学习、思考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的教育环境、教师队伍和教育方式,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列为教科研重点课题,统一规划,研究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明确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从而树立应用信息技术的决心与信心。近几年学校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加大投入,完善硬、软件建设,创设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学校根据《辽宁省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设备及教材配备标准》、《盘锦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和学校的财力状况,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了每个教学班“二机一幕”,建成了校园广播系统、校园通讯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每个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小平台。学校还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综合电教室,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教育环境。另外,学校开设了教学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性学习等项目,并建立了各教研组、班级网页,这样既促使了教师在实践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学习交流的园地。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教育改革,观念先行,迎宾小学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此,学校邀请专家作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讲座,使教师认清信息技术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结合邓小平教育理论、第三次全教会精神、盘锦市教育发展纲要的学习,在行政会议、教研备课活动、年级段与全体教职工大会等各个层面上多次组织研讨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通过学习使教师具备这样一种素质:解放思想,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新技术,能将它有效地用于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创造能力。
  建章立制,把掌握、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素质的专项指标。近几年来,学校相继制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现代化建设的振兴行动规划》、《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方案》和《计算机工作人员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领导,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教师的工作职责,并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内容之一。鼓励教师钻研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法,努力使常规教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教案中要体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思维、方法、步骤。所有公开课、示范课均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也充分调动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近30位教师已初步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操作,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