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信息化研究型教师成长之路(三)经历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

2007-12-29黄利锋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8期

  我的成长历程
  
  2005年3月6日,我参加了张家港市首届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班,第一次聆听了苏州市电教馆金陵馆长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教授的学术报告。金馆长作了题为“走向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的报告,要我们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加强反思。黎教授作了“变革时代中的研究型教师成长”的报告,为我们带来了最新的教育技术动态,鼓励我们做一个“技术优秀、教学法优秀、热爱学生”的信息时代教师。
  
  ● 如何成为一个信息化研究型教师
  2005年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千名信息化研究型教师、万名教育博客”培养行动,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行动计划。但是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怎样做才能成为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呢?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是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高级阶段,是在教师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培训重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反观现在的我,是信息技术教师兼网络管理员,能够独立制作课件和专题网站,经常使用课件和网络进行教学,有不少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文章发表在专业杂志上,我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吗?2007年我参加了张家港市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班,培训由黎加厚教授和其研究生负责主讲,学习内容有质的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图、信息化教学策略、教育创新和网上叙事反思与交流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更广泛地了解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理解了Blog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Blog将网络的功能从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经过几个多月的教育博客实践,我现在已经有了每天想写的冲动,当坐到电脑前时却又不知道写什么好,我想流水账式的文字是不应该写在博客上的。然而我尽量做到有感就写,也许我的文字还显得“稚嫩”,但说明我一直没有停止思考,思考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通过参加培训班,可以算是研究型教师了吗?我还不敢肯定,因此我希望专家们能够对教育信息化研究型教师的要求再具体化,尤其要体现可操作性,让一线教师有一个清晰的学习过程和奋斗目标。
  
  ● 一线教师应该掌握多少技术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必然涉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掌握多少技术算是一个称职的信息化教师呢?到目前为止,张家港市已经完成了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通识培训,学习内容是微软的Office,但教师回到学校后还是不会制作课件,遇到公开课终究要麻烦到信息技术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的能力,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由我负责对教师进行了校本培训,先是应用Office制作课件,重点讲解制作课件的一般流程和在PowerPoint中插入Flash等实用技巧;再是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下载到电脑中进行加工处理;最后结合学校网站的教育论坛、备课系统和教育博客,要求教师能参与论坛交流,把自己的教案上传到网上共享和做一个Bloger。通过持续一学期的技术培训,大多数教师能比较熟练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后来校长又让我准备下一学期的技术培训,也有教师提出要学习动画制作和网页设计,这下我可犯愁了,因为我的技术水平也有限,不可能再来辅导教师。不过,我觉得一线教师掌握这些就已经足够了,关键是要提高应用技术的效益,而不是技术掌握得越多越好。
  
  反思
  
  从参加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到目前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这次培训为我在后来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 面向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
  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上停留在软件培训的层面上。各个学段的学生都在学Windows操作、Office应用、动画制作等,教学的结果是培养微软软件的熟练使用者,缺乏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训练,这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必须要对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2005年10月,我参加易语言中小学推广项目在苏州的技术培训班。学校在五六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全面开设易语言小学版易乐谷的教学工作,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 博客在教与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申请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博客在教与学中的应用研究》,准备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模式,以激发师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目前课题已经得到批准,开展工作的情况可以在我的博客上看到。
  
  ● 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平台
  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注重体验、重在经历的课程,为了便于学生把平时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困惑写下来,并和伙伴们一起交流活动经验,在交流中相互鼓励、启发,我在网站上搭建博客平台,为学生的交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成果、体验、故事积累起来,给学生构建一个电子成长档案袋。
  
  ● 思维导图和WebQuest应用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和知识管理,师生可以一起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共享智慧。Web-Quest是一种网络探究学习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五个方面进行网络探究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网络探究效率。这两项内容是在研究型教师培训班上学到的,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 跨地区、跨学校、跨学科研究性学习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科学特级教师吴向东正在进行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校际联合的数字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研究》的开展工作。该课题主要是以“知识研习群”网站为活动平台,引导不同地区的学生探究共同的主题,参与学校主要是广州天河区部分小学。经吴老师同意,我校六(2)班作为实验班参与研究活动,现在的研究课题是“食物链与生态环境保护”。
  
  ●“视像中国”计划
  “视像中国”是香港优质教育基金会资助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连同香港圣文德书院负责推动实施。“视像中国”计划于2004年6月启动,经历了策划期和建设期之后,现已经进入了实践期。目前通过网络视频电话,已经将中国内地与香港近百所学校连接成为网络姊妹学校,这些学校以远程实时互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专题学习活动及文化交流活动等。2007年1月16日,该计划的负责人之一香港的梁锦松先生来我校指导启动计划,并确定了在2007年2月11日举行香港、北京、上海和江苏四地春节联谊活动的计划。
  自从参与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班后,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已基本具备进行网络教学、教研的条件,为了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教学实验,我做了大量技术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从教育技术专家的网站、专业论坛和同行获取信息,积极参与他们引领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如“三跨”和“视像中国”,在不断地紧跟中提升自身水平。但“紧跟”不是盲目地跟从,而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另一方面,学校也不放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改实验,如易乐谷实验、基于博客的综合实践平台开发和用博客进行校本教研。我相信,只有勇于实践,才会萌发创新,在农村小学同样可以培养一批信息化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