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信息技术课的选修症结
2007-12-29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8期
引题
开设选修课,是高中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最大变革。2007年高考某些省份试卷中因此出现“选做”题型。但是,这却并不能掩饰各地不容乐观的选修现状。“自选动作”变成“规定动作”的现象极为普遍。本次解码将观察目光聚焦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
选修课概念以前多见于大学课程,三年前现身于中学完全是因为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内容来源,是抽取了原来以软件类型为划分标准的模块,改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五大领域,即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选修的要求是,每个学生在高中期间除必修“基础模块”(通识内容)外,再至少选修1门选修课。新课程实施已过三年,效果仍然不明显,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众所周知的硬件环境、师资力量、班级班额、课程管理等诸多因素。但是,选修课自身究竟有无局限呢?
第一,选修课的设置初衷与学生需求存有间隙。选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个性化培养,让爱好不同的学生自由发展,修习不同的领域,建立不同的兴趣,培养不同的专长。然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其是在学习课程很多、成绩要求很重的情况下,他们的兴趣自由度和需求动力严重缺乏。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选修科目更是如此。无论是在学业水平考试时,还是在高考中,对于直观生动问题的解答一般很好,稍有理论、抽象等特点的题目成为难题。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心理存在求新求异的特点,更有因循从众以及应付的心态,在理论规律的深度探索和思维的发散创造方面非常薄弱。所以,自由选修的内容全面性、效果落实程度都难以保证。
第二,选修课的内容与高中生能力基础有脱节。尤其是理论内容过重。网络技术中网络结构、协议原理,多媒体技术中的数据压缩、采样量化等,无不是先进行理论研究再进行实例分析的形式,俨然是大学教学的翻版。引用一位学生的话说:“我以为选修网络就是学会网上生活,进行因特网冲浪呢。原来是要培养我们当网络专家啊!”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选修课内容实用应用性差,或者说选修课内容未能针对认知年龄设计。加之多数地方的学生学习起点不高,技术熟悉程度不够,原理过多会造成学习困难,因此失去选修兴趣。课程的专业化兴趣培养的思路并非不好,但超出了学生的基础与能力,效果会适得其反。可见,选修课内容的简约、生动、实用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第三,选修课的内涵与教育观念需要磨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体制,选修课需要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情况发展不均衡的现实背景下进行自身的内涵定位。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地区的选修课从原本应该进行学生“自选”变成了地区或学校领导、教师的“规定”。要解决此问题,除去发展硬件环境、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等大动作外,在教学的灵活度与实用性上也可以进行富有地方性与个性化的改革,不能再抱有课必须课堂上“讲”的老观念。
以下提供几条经验供参考。
经验一:实行走班制,让选修课走进虚拟班级。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是实现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及灵活的、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模式。这种引入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概念的高中课程体系和结构,使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突破,深刻影响到了课程的实施与管理。选修课造成了“教学班”与“行政班”的区别,走班制教学的出现成为必然。走班制教学这种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师生协作认同、重新组成有学习方向区分或者有层次区分的教学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的行政班授课形式。不过,它不是一件学科教师能自行解决处理的事,而是需要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各类硬软件设施保障的一项系统工作。
经验二:课内外结合,实施选修课项目管理。我曾经在部分班间进行试验,让学生跨班自由组合成数码工作室、程序员团队等小组形式,针对具体的技术流程实例进行分工、合作,完成选修课相关实用技术的探索学习。从理论到技术,都在应用中进行小范围的互助学习,并组织对抗比赛,效果良好。选修课内容分解之后,侧重在于项目形式,不仅可以把选修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强效能,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方式的组织形式可供深入研究。
经验三:校内外结合,让选修课走向社会。原本选修就是“修习”之意,而不是学习,更不是以前的内容“选学”。所以在选修方式上如果是自由选择的话,完全是可以突破课堂授课限制的。比如借鉴音乐、美术、书法教育特点,结合校外的培训机构或者发展家庭信息化,把不同技术领域的兴趣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课堂所起的作用可以转化为“引领与指导”。不少地区甚至个别学校也有与网吧联合,或者以机房外包等形式在探索如何扩大选修课的活动范围。
总之,要搞好选修课必须要在内容上做一些针对本地的调整,让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实用;从观念上解决掉原来的行政班式课堂弊端,让班制更灵活、时间更宽泛、学习更主动;让选修课多在“选”字上下工夫、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