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

2007-12-29余胜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8期

  目前,廉价的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应用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像移动实验室通过移动设备加上存储卡以及相应的传感器,可以采集真实地理空间的温度、压力、纬度等物理、化学的参数,可以使得你对这个环境有感知的能力。这种移动实验室使得我们的实验从特定条件下延伸到野外,可以实现野外真实感下的可能,使我们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另外,还有台湾的课堂即时信息反馈系统,在教室里面有接收设备,学生手持一个接受器,然后教师在课上出题,学生做完了之后,教师马上可以看到有多少学生做对了、有多少学生做错了,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反馈性的教学,这也是一对一的学习,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交互的程度和力度。
  什么是一对一学习?一对一学习是一位美国教授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后来通过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进一步阐述,目前成为教育领域里面谈得比较多的问题之一。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支铅笔、一本书的过去,我们的教学是一种粗放式教学、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式的教学。当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台电脑,或者都拥有一台类似于电脑的手持设备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方式将发生变化,即将从工厂式的教学又返回到一对一的个性教学,这里的一对一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发生什么?课外将会发生什么?我给大家看一个语文的案例。这个案例就是《三峡》这篇课文的软件,教师做了一个专题网站,在讲课的过程中,首先第一个环节就是读三峡,课文导入,教师放了一首《长江之歌》。然后,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解读课文。最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三个问题:课文哪些方面描述三峡的景;描写了三峡的哪些特色;用了哪些手段来描写。这是第一个环节,学生回答问题以后就解答难点。第二个环节就是近三峡,读了一些古今中外描写三峡的文章,比如《长江三峡》、余秋雨的《三峡》。第三个环节就是品三峡,看了三篇文章,然后来评比,余秋雨写得比较讲道理;刘白羽的文章写在文革时期,所以文章写得气势磅礴;郦道元体现了意境之美,文笔非常的简练。第四个环节是写三峡,教师先让学生学习写景,然后给出一些照片,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电脑写出这些描写景物的说法。
  我们首先看这节课,从知识目标的角度来看,知识目标应该还是很深,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问答,解读课文结构,然后再通过对照阅读,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学生能够对刘dkuHdwRqj85uWwKoGg5fJkCN8tF/6exjRapCi7tT/B4=白羽《长江三日》以及余秋雨的《三峡》进行对比,并能够小组汇报出来,说明学生对课文理解比较深刻,如果能读懂余秋雨的《三峡》,中考、高考的小文章不是难题。
  如果教师能够除了对课标知识进行落实以外,还加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讲解,则不仅会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会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参与课堂的机会、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些机会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很重要的途径。一个教师讲课讲得再好,留给学生参与的空间少、时间少,结果只是给了学生知识,并没有让他来体验。一对一这种技术进入课堂以后,就能够给学生一些工具、方式、手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参与课堂的机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是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唯一性价值所在。
  一对一能够对课堂教学产生哪些影响呢?从本质上讲,那就是转变了教学教材、媒体、教师、学生这四个作用,原来的教育是灌输式的,教师要讲清楚,讲明白,强调学生要记好,做好笔记,思维发生在教师的头脑里面,而不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信息技术发展以后,要把思维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引领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提升课堂的认知深度和广度,这才是一对一课堂调节应试和素质教育不可调和的差别。
  当人人都有一台便携式的设备以后,它可以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情景化学习,并且会对终身学习起很好的支撑作用。台湾的陈德怀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做了一种户外学习——蝴蝶步道,就充分体现了未来一对一环境下的基本特点,他在学校里面建了一个走廊,里面有各种各样有关蝴蝶或者生物的照片,学生手里拿着掌上电脑,可以跟无线发射器结合,每当走在这里之后,可以发送关于蝴蝶或者是植物、动物的一些实际声音、照片,或者是观察的文字和数据。学生沿着这个走廊走一遍就可以了解各种生物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拿着这种掌上设备,你就可以随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使得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关于台北大湖小学的“蝴蝶走廊”在2006年论坛及本刊上均有详细报道——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