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跨国经营现状与对策

2007-12-29秦艺妮

中外企业家 2007年7期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成为历史的必然。国家政策通过积极引导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和打造中国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跨国经营是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创国外经营基地,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服务等国际化经营活动。自从 “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响应,不断发展,成绩喜人。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我国的跨国公司占了一半。其中,大陆有10家,它们是:中信、中远、中建、中石油、中化、TCL、中海油、五矿、中粮和京东方。
  
  一、我国发展跨国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企业跨国经济有利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差异甚至是非差异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它不同于产业间贸易建立在技术水平差异之上,它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之上的。因而,两国的要素禀赋与技术水平越相似,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越高。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中产业间贸易比重较大。因此,发展企业跨国经济有利于我们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发展跨国企业,将企业的触角伸向国外,减少竞争和风险,转移剩余生产力。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沪深两市境内上市公司(A、B股)共1 381家,与2004年底相比,境内上市公司(A、B股)总股本增加480.08亿股,增加6.71%。另外,国家风险越来越大,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主体的增加,作为全球第三大贸易体的中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风险,出口业务坏账率十倍于发达国家。发展跨国企业,将企业的触角伸向国外,减少竞争和风险,转移剩余生产力。
  3.发展跨国企业有利于实现跨国资源配置。我国拥有着十几亿人口,过重的人口负担,让我国变成了地大物“薄”的国家,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环卫信息》公布: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在人均资源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森林资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发展跨国企业有利于实现跨国资源配置,缓解我国资源短缺。
  4.发展企业跨国经济有利于我们顺利的绕开非关税壁垒。在贸易自由化的今天,各国不断调整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的表现形式,其中非关税壁垒变化多样,它包括很多干预措施:数量限制措施、自愿出口限制措施、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等等。具有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和歧视性的特点。就目前而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4年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案件57起,涉案金额12.6亿美元。发展企业跨国经济有利于我们顺利地绕开非关税壁垒。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现状
  
  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提出了要出国办企业,从而揭开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序幕。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国际化阶段,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
  1.我国企业跨国化发展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51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 358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356亿美元,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14亿美元。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序中,中国的跨国公司占了一半。其中,25家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15家来自台湾省,10家来自祖国大陆。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由此可见,我国跨国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且我国能源不足问题日益凸现。
  3.我国目前对外经济业务已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但投资地点相对集中,亚洲地区为我国对外经济投资最大的市场,占75%,拉丁美洲占18%,北美2%,非洲0.5%,而其中我国香港地区则占了68%。
   4.我国跨国企业以后发展型为主,即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已经有其他同行业跨国公司存在,且该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具有技术依赖性特征。我国的联想、中信都属于后发展型,追着技术进步,日臻完善。
  
  三、 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对策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按照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承包水平,稳步发展劳务合作。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和海外国有资产监管。
  1.通过实施兼并和重组,增强企业实力,发展品牌企业。我国企业规模小,资产实力薄弱,为此应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2005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入选国家总计28个,美国以249个品牌占据榜首,法国以46个品牌位居第二,日本以45个品牌排名第三。中国仅有4个品牌入选:海尔(89)、联想(148)、CCTV(341)和长虹(447)。中国亟待发展品牌企业。
  2.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企业。我国必须把技术进步的主要立足点由一段时期以来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开放型自主创新上来。
  我国技术进步的基本路径,应该是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结合。在与海外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大力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迫使海外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采用先进技术,进一步发挥其技术外溢效应。可以以市场换技术。积极吸收和利用能够带来先进或适用技术的外商直接投资,并逐步提高其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进步路径,对于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关键意义,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
  3.通过国际合资合作和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国企业要实现跨国经营,拓宽发展空间,应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竞争与合作共发展,在竞争合作中发展自己,在开放中壮大自己。
  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直接竞争对抗,我方企业往往处于劣势,因此,必须学会借势,方能谋求发展。竞争与合作就是一条较好的借势之路。竞合有利于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应主动与竞争者开展竞争合作,通过竞争合作换取效率和进步。以市场为中心,通过合作,实现资源与市场共享,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结盟,造就双赢格局。
  通过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建立跨国战略联盟有利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和世界优秀企业共同拓展并分享全球市场,优势互补,分担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海尔集团和联想集团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值得我国许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学习和借鉴。
  4.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是人才,也是跨国经营制胜的最重要保障。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的两大瓶颈。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的时间还很短,加上石油跨国投资政治风险的复杂性,国际化人才的不足对中国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此应加强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广泛吸纳并合理使用跨国经营所需要的高级金融、科技、管理和法律人才。对于通晓或熟悉国际法和国际直接投资惯例、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处理国际直接投资业务和纠纷的高级国际化人才,更要积极招聘并委以重任。中国企业应加强企业跨文化管理知识培训,重视在“干中学”,注重在海外投资项目中培养人才,通过实践锻炼,使得大批国际化人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茁壮成长。
  (河海大学[常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