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数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2007-12-29

中外企业家 2007年7期

   当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时,他们的学习就最有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最优化。为此,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认知经验,找到学生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创设各种数学情境,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通过探究发现数学本身内在的魅力,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已完全适应所制定的实验情境,了解整个事件时,他就不再有兴趣继续探究;或当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并无关联时,人们也同样不会产生研究的兴趣;而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高。即“思维活跃在疑路的交叉点”。因此,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设置情境,努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好学、勤学的习惯,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另外,良好的情境创设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情境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积极思索,大胆质疑,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在新课的引入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内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兴趣。
  1.从学生身边事情入手,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就有很多数学知识,唤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例如: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的教学课中,我以两则故事:⑴齐王与田忌都有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三种,可是田忌的各个等级的马都比齐王的同一等级的马差些,想一想,齐王是否一定会赢?为什么?⑵乾隆、纪晓岚、和坤去城门,不知向哪个方向走,纪晓岚说要向南,和坤要向北,乾隆拿不定主意,争执不下,提出抓阄的方法来解决,结果抓到一个“南”字的阄,向南而行。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存着很多像田忌赛马那样我们无法判定的一些事件,由此来引出课题。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们在语文书上早学过,而第二个情境恰好是最近学生所爱看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一个片段,这两个情境都是从学生所熟知的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参与动机,培养探究的乐趣,实践下来效果很好,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获取知识——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在情境创设时,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境,提出的问题要引人入胜,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100万有多大》的引入中,我以“棋盘上的学问”引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你能帮这位国王算一算,第21格上大约有多少米粒吗?这么多米粒有多重?如果你是这位大臣,你准备怎样把这些米粒运回家?”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最终能自己拿起计算器进行探索。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里展翅飞翔。在新课中我还采用讲故事、猜一猜等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惊喜之余急切地想探寻其中的奥秘,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活动中来。
  
  二、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实践情境,化解学生的思维难点
  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应用的广泛性,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专门去解决实际问题,要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的,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化解学生的思维难点。例如:在求解五边形的外角和时,创设了一个情境:清晨,小明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⑴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是哪个角?⑵在图中,你能求出吗?你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十分有趣、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多边形外角和结论发现过程的活动,让学生实地实践验证一下,从而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该题的理解,有了深切的体会,今后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能做到灵活运用。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2.创设儿歌情境,强化学习效果
  儿歌文字简练,易懂、易记,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把法则、规律编成儿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简化思维过程。如:在学习求不等式组的解集中,可以用儿歌概括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取中,矛盾无解。在强调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方法时,用儿歌概括为:横坐标,纵坐标,中间加逗号,两边加括号。寥寥数语,就能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了这些知识,效率高,效果好,优化了教学过程。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
  
  学生的认识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是在无自觉意识下完成的,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迎合了学生的特点,就会使学生视学习为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教学课中,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至少举出三个不同的例子。我用掷骰子的方式决定由哪一小组代表发言,并把本组的结果和其他小组交流一下(学生分七个小组),说出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首先由学生举出活动中的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然后用掷骰子的方式决定由哪一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七个小组,但骰子只有六个点,前六个小组同学情绪高涨,而第七小组同学更是激动,知道不可能由他们发言,从而更加理解了这个活动过程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这样学以致用,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通过小组比赛的方法去激励学生,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四、在新课结束总结时创设情境,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
  
  说起情境,我们往往只是想到情境的引入。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教学效果明显,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其实,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的整个过程中以及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课推向高潮。例如我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教学课的尾声时,请一位表演家,对游戏中获胜的小组和所有在本节课中有收获的同学送上一个小礼物——会唱歌的娃娃。在一段音乐结束后,问这是什么事件?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使学生情绪更加高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本节课达到高潮。但也并非纯粹是简单的表扬,从中也不离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体会了随处可见的事件。再如本节课下课铃响后,老师说:“到时间了,下课铃响了,下课了。这是什么事件?”解散后,学生一边走还嘴中一边念念有词:“下课铃响了,下课了,是必然事件。”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体会了随处可见的事件,使学生感兴趣和记忆深刻。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在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最优化时指出:“课堂上是否善于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是否激发学习新课题的兴趣,是否保证教材的讲述达到应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接受性,保证教材同生活、同周围环境的联系。”这是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人人有用的数学,所以它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也是最优化的。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