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团农牧团场的人力资源开发

2007-12-29姜贵红

中外企业家 2007年7期

  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兵团开发的力度,而兵团开发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兵团农牧团场的开发,这其中还包括开发兵团农牧团场的人力资源。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较为低下。只有农牧团场人力资源的质量有所提高,才能充分而有效地促进兵团经济的发展。
  
  一、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狭隘的思想认识
  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认识不足、观念淡薄的现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特别是连队职工中。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使连队职工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落后作业方式,认为种地、放牧等无须培训,这些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局限的经费投入
  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劳动力的知识存量和素质,以及人力资源的丰歉程度,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然而长期以来,兵团农牧团场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运行,教育的供给与团场的实际需求脱钩,团场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兵团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对团场教育的投入,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巨大开发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的反差。
  (三)滞后的管理服务
  团场人才的培训与使用脱钩,导致人才的利用率不高。经过培训的基层干部,一些农村青年从技校、高中毕业,由于相关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同时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部分专业人才处于闲置的境地,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出现了人才短缺和浪费的现象局部并存的局面,影响了现有团场人才的积极性。
  (四)盲目的培训开发
  一方面由于没有全面统一的预测和规划,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建设尚不完备,在开展培训开发工作时,有时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进行一次性培训,缺乏培训的针对性;有时一哄而上,培训什么就推广什么,到头来互相争市场,销售无出路,导致一些不合理投资的出现。
  
  二、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兵团农牧团场更不例外,如果不把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发成现实的人才优势,既是对现有人力的浪费,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兵团经济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首先就要转变“官念”,即要求兵团各级官员转换思想,真正理解提高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性,并把大力开发农牧团场人力资源作为兵团最基本的战略。在兵团各团场,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但对人力资源在所有资源中的地位认识得还不够明确,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现阶段,团场教育应从主要以升学为目的转到主要为团场经济建设服务、为职工脱贫致富服务上来,促进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重视农牧团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兵团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广大农牧团场的教育和文化工作还很落后,团场职工知识水平还很低,这样的状况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
  1.要真正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邓小平曾讲过:“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同时,要破除两种观念误区:一是不要等工业化以后再发展教育,而是在目前经济比较困难落后的情况下,走出一条教育与经济同步增长,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二是不要把教育看做是单纯的消费,而是投资,西部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时能否获得后发性利益,关键在人。
  2.要增加对农牧团场教育的投资
  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人力是一种特殊的活的生产要素,而教育则是培育和造就活的生产要素的社会组织。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增加9%,即受三年教育与不受三年教育相比较能使GDP提高27%。可见,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提高教育投资的比例,是各级政府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也是发展教育最重要的措施。
  3.狠抓农牧团场师资力量的配备
  现在很多团场、连队的学校,师范毕业生较少,他们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教学方法单一,知识面狭窄,因此团场教育质量低下。团场学校担负着为高等学校输送品学兼优的人力预备队的重任,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担负着教育和培训有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新一代劳动者的任务,为农业现代化储备后备力量。学校软件硬件环境好了,才能更好地吸引家长在经济不宽裕的条件下,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
  (三)改革团场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实用人才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经济长期增长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兵团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团场职工进行相关专业和技术的教育与培训。
  1.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
  要对现行的团场教育体制、团场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改革,出版一些“乡土教材”,因地制宜地加大劳技课的比重,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建立试验田和劳动基地,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能文能武。这种以开发学生智能和技能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可以避免一些既升不上高一级的学校、又无任何特长的情况出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团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兵团农牧团场每年有数量可观的初高中毕业生游离在社会上,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是一批十分宝贵的智力资源,对于他们的培养,一方面,要转变现有的职业中专的办学方向,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以此为基地,以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为对象,开办具有区域特色的、与本团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提高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利用和普及程度。另一方面,要扩大现有农业中专和农业学院的招生规模,降低团场学生进入这类学校学习的门槛,特别是学习费用,兵团可利用国家转移支付政策适当给予补贴。
  3.加大农牧团场劳动者的在职培训
  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摆在现代社会面前的任务是:培训、培训、再培训。正在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一大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涉农院校应加大成人教育的比重,根据生产实际和经济发展设置专业、选用教材、确定培训方法。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为农业各产业全面发展培养实用型的专门人才。通过培训,既可以使他们在家庭经济发展中大展宏图,又可以到城市打工学习适用技术。
  总之,兵团农牧团场目前仍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这不仅是物质资本的积累,也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制度的积累。其中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基础。因此,兵团各级政府应真正重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加大对这一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加快团场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此提高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收益率,从而引导激发广大团场职工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