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虎 张志峰:“小裁缝”的惊天“大梦想”

2007-12-29丁跃忠范学凤

中外企业家 2007年7期

  虎头虎脑,络腮胡子,手握剪刀在时尚圈一心想要书写美丽奢华的张志峰,从小就被唤作“小老虎”。他就是NE·TIGER 时装公司的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张志峰携东北虎皮草掀起的“奢华旋风”让国人知道了什么是“奢侈品”;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张志峰再次用自己的2007高级婚礼服系列,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奢侈品”的精髓——优雅的高贵和含蓄的性感。
   张志峰还是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主席团主席、各大时尚活动的评委,低调的他不得不频频在公众面前亮相。其实,张志峰“敢为天下先”、认真执著的性格才是他开创中国奢侈品品牌先河的勇气和能量。这种爱国情感不仅转化为一个闪耀的图腾,也让张志峰选择了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中国奢侈品牌之路。
  
  A:他是在听着缝纫机声中长大,又在缝纫机声中悟出商机
  
  1964年,张志峰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家中几代经商,父亲是茶商。“文革”前,张志峰的父亲拥有一家商场,因而后来成了当地最大的“资本家”,加上张志峰的奶奶出身于沈阳的大家族,他的三个舅爷都是国民党,于是,其父又背上了一个“国民党特务”的罪名。
  父亲被关进牛棚后,一家八口就住在8平方米的小屋里。原本养尊处优的母亲现学了一点缝纫手艺,独自担起养活全家老小的重任。母亲为全家的生计,跟一个上海下放的女人学起了做衣服。张志峰是听着母亲的缝纫机声长大的,从小就会用母亲做衣服剩下的布头做玩具。家里除了母亲讨生活用的一台缝纫机,也放不下什么其他的东西了。张志峰睡觉的床头紧挨着缝纫机,从小就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玩具。还没有记事起,就开始学着做衣服玩,逮着那些面料啊,布头啊,做一些小东西。
  张志峰刚有了一点手艺就开始打扮自己的四个姐姐,那会儿几个姐姐谁也不稀罕他给做的衣服,她们谁也没想到,这个从小玩针线剪刀的弟弟,有一天会成为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 张志峰是家中老幺,时时处在父母、四个姐姐一个哥哥的呵护之下。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前,他是家中名副其实的小“皇帝”。然而,优越、安逸的生活随着父亲成了当地最大的“资本家”后,瞬间破灭!
   张志峰虽是老幺,性格却是老大一般,重情义,肯担当,是家里的顶梁柱。东北的冬天呵气成冰,他每天上学放学经过母亲的裁缝铺子,看见母亲戴着棉手套,前面裁掉一截,露出冻得红紫的手指头,在那儿做零活,他就一阵心酸。他每天早上送母亲上班,晚上再把母亲接回家,学习之余就帮着打零工。
  在那个躁动的年代,环境的压抑和周围的歧视使张志峰变得反叛、敢于抗争,是别人眼中霸道的“小老虎”,而一回到家里,看到昏灯下坐在缝纫机前的母亲,他的心立时就平静下来。
  张志峰说:“踩缝纫机的声音好像成天都在我头顶绕着,晚上在嗒嗒嗒的声音里睡着,一大早就从嗒嗒嗒的声音里醒来。”
  “兄弟姐妹们都要给妈妈当下手,有时候,母亲就拿一些碎布给我们缝,我自然而然就学会做衣服了,要说什么时候第一次拿针线,倒真是记不清了。”张志峰笑着说。
   1982年,张志峰高中毕业,大学之路在他面前铺展开来,但是,家里新盖的房子横亘在求学路上。盖房的钱都是跟亲戚朋友三十元、五十元那样借的,虽然一共就几千块钱,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笔巨款了。“那时我很自信,我觉得自己可以先挣钱还债,然后再上大学。”当时的人们非常不认同这样的决定,但如今的张志峰不仅有长江商学院MBA学位,还有哈工大、北大和复旦的学历和硕士文凭。
   “越是别人不敢干、不看好的事情我的劲头越大!”张志峰的好奇心、好胜心、逆反心都很强,于是他不仅正式成为了一个裁缝,还成为当地第一批拿到个体营业执照的人。“我母亲以前开的还算是‘黑店’,到了我这一代,就是正宗有执照的了,我是当地第一个拿到个体营业执照的。”张志峰说他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好在当时做个体户不需要什么注册资金,家里新盖的房子又解决了店面的问题,张志峰的裁缝店开张了,生意很好。20世纪80年代初,各种新思想、新流行进入国门,中国人的衣着打扮也“开放”起来。做喇叭裤做得最多。“我裁喇叭裤的技术还特别好,一剪到底,就收5毛钱。”那时候喇叭裤特别火,都要排队的。大家不太关心面料,除了棉布就是涤卡。但张志峰还是愿意超前一步,他专门跑到上海进一些东北见不到的布料,公交车舍不得坐,就凭一张地图、两只脚板。
  当时民间的边境贸易刚刚活跃起来,两国老百姓自己在走动,以物易物,不少“老毛子”看上了张志峰做的衣服,后来甚至批量地订购,张志峰则跟他们交换一些国内看不到的上好的毛料和呢料。他是中国最早做皮草皮夹克生意的,服装款式、制作手法别具一格。
  张志峰兴奋地卷入了这股发家致富的热潮。他承包了一家服装厂,接俄罗斯订单。和做货品贸易相比,服装的利润要薄得多,但也让他看到了这门生意的好处:量大,需求稳定。一年多后,服装加工厂的规模已达到300多人。
  
  B:他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品牌自创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了第一拨在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的人,这些往往被后来人称为“暴发户”的人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吃喝穿戴来体现自己的财力和成就———皮衣就像现在的阿玛尼、LV一样,成为最抢眼的标识。
  张志峰赶上了趟,他开始在牡丹江和浙江海宁之间奔波,合作开皮衣加工厂,销往俄罗斯和国内市场。张志峰记得,那时从牡丹江到上海坐火车需要39个小时,而他带着母亲烙好的饼,在硬座上坐一天半,有时还得站着。坐了六年的火车,都不知道硬卧长得什么样!其实后来不是买不起卧铺票,而是舍不得,从小家里就养成的习惯,能省就省。
  前苏联给张志峰积累了殷实的第一桶金,最全面开花的时候,他的公司旗下涉足十多个产业领域,光酒店就有三家。当小裁缝的第四年,那时人们还没有什么品牌意识,张志峰就开创了自己的 “东北虎”品牌。
  脑子活、人缘好,从此张志峰什么都赶上了第一拨儿:第一拨个体户赶上了,第一拨出国潮赶上了,第一拨边境贸易也赶上了……甚至安装电话、使用信用卡这些时髦事儿,他也是当地的第一,完全是典型的改革开放的活化石。经商就应该像母亲做人那样,母亲为人善良,从来不跟任何人计较和争执。母亲诚实、善良的品质不仅给了张志蜂最好的榜样作用,还让他不知不觉地走上了经商之道,后来甚至不得不把企业扩展到16个公司并跨越多个领域,这或许就是典型的“善有善报”吧。因为张志峰在做生意的时候讲诚信,有些合作很久的生意伙伴就会要求我帮他们代理其他业务。像以前前苏联跟我做服装生意的客户,他的朋友要做钢材,觉得找其他人都信不过,就要求我来帮他们做。
  这些忙碌的经历锻炼了张志峰按照客户需求组织生产、协调各种关系的经营才能,也让“东北虎”迅速扩张壮大。不到而立之年,张志峰已是黑土地上的明星企业家,成为其他企业的榜样。
  “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帮人做代工。对方拿设计、拿面料,我负责加工。这是我们公司初级发展的一个阶段。后慢慢我们也设计,他们认为好也用。慢慢他们就不带设计,叫我们设计。到最后我们设计,我们生产,卖给他们之后,他们再卖的价钱就不一样了。有的要翻几番的价格。”
  
  如果说俄罗斯市场给了张志峰的第一桶金,那么欧美国家的游历,则让张志峰从“淘金热”这种粗放的赚钱方式中冷静了下来,见识了一种更为规范的商业运作,第一次有了品牌意识,明白了一个品牌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1988年,我第一次去纽约,当时非常震撼,看着那些六七层高的百货公司傻了眼。”如今的张志峰,仍清楚记得第一次踏上纽约这片土地的心情。张志峰在纽约百货商场里学到了真东西,品牌更值钱。
  “同样的一件衣服,在美国能卖出5倍的价格,在欧洲是8倍!我很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像欺诈。很多事情做到最后,拼的就是耐力。有些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坚持不下去。而我做什么事都很认真,而且懂得学习和适应。”刚开始,到处碰壁。其实美国和欧洲很保守,皮衣和皮草行业对外封锁非常紧,外人很难打入。只能去自由市场做批发,找合作伙伴。在巴黎、法兰克福参加国际展览会,成天也接不到一个订单。那是张志峰最难的一段时候,有充足的资金,也有不错的产品,就是找不到突破口。
   “跟对手比你的产品不差,你的做工也不差,问题在于我们不懂包装,展台不漂亮,灯光也暗。第二年我就改啊。第一年我租一个摊位,第二年我租三个摊位,请了模特门口站着,还专门招了几个老外帮我做接待,一个法国人,一个德国人,他们那里叫展览会务经理。”到了1990年,坚冰慢慢融化了。如今的NE·TIGER东北虎,在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均设有设计中心。
  “通过与不同国家的人做生意,我认识到经营的视野是非常重要的,在国际市场中仅仅满足于OEM或基于国内市场的服装经营是不够的。中国企业想要国际化地长久发展,必须学会如何依靠自己企业的实力去建立品牌,而这一过程也是企业转型和成长的过程。”于是,张志峰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品牌自创之路。
  做了20年服装生意的张志峰不再满足于给国际服装品牌做代工,也不屑于买个三文不值两文的“洋品牌”回来挣快钱,他想把打有“中国设计”的中国本土品牌,打进国际奢侈品市场。现在,他手下的设计团队,不光有中国人,还有俄罗斯人、美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和日本人。
  1997年,NE·TIGER东北虎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成立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皮草形象店——“东北虎皮革世界”,以五星级的皮草营销模式和世界级的皮草新概念,迅速跻身中国皮草时尚的最前沿,一跃成为国内外优质、高档皮草的著名品牌。2001年,NE·TIGER以全新的服务模式,在北京成立了全球第五个设计营销中心暨中国首家专业的皮草俱乐部——“NE·TIGER皮草俱乐部”。2005年上海举办的奢侈品展TOP Marques中,NE·TIGER以主人的身份迎来世界各大顶级奢侈品品牌。
  张志峰的设计艺术极尽炫美华贵,所以,他提出了创造中国自主的奢侈品品牌、致力于中国奢侈品文明的新兴与复兴!
  
  C:打造奢侈品牌让他在国际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
  
  每一年,张志峰的大部分时间仍然要绕着地球到处飞,这不仅因为产品的原料与设计取自全球,而产品又行销全球。更为关键的是,张志峰需要在各种文明中拓展与时俱进的国际视野并汲取与时俱进的时代灵感。NE·TIGER东北虎每年的时装发布会,或首开先河,或引爆潮流,或变革观念,或引领时尚,创建“中国第一奢侈品品牌”更是张志峰的目标。
  追求创新与卓越,追求完美是张志峰先生始终坚持的原则。早在1992年,国内皮草行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商场柜台销售模式的时候,张志峰就将品牌化、规模化经营定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相继在法国、意大利、美国、香港、北京成立了全球五大设计营销中心。聘请世界顶级皮草设计师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规划,同时在设计中不断加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融合西方的自由浪漫与东方的高贵含蓄,更具市场竞争力。张志峰以他艺术品般华丽优雅的皮草服装美轮美奂,一扫国内皮草市场的沉闷单调,带动了整个中国皮草行业的发展,使皮草服装焕发出醉人的贵族气息,令世人为之震惊。东北虎时装公司,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皮草行业龙头企业。
  张志峰对于奢侈品牌的打造有着源于天性的偏爱和热情,在他眼里,皮草时装与高级晚装都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品。他认为,奢侈的含义并非是一种浪费,而是一种对极致优雅的追求。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和机遇有关,与个人的性格因素也是密不可分的。张志峰就像一台永动机,自信、果敢、永不服输的倔强与坚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来不曾有过懈怠,始终勇往直前。当凭借个人经商天赋让公司顺利渡过创业期后,张志峰意识到管理的重要,于是又开始了在商业管理之路上的上下求索,从此伴随着他个人的每一次提升,“NE·TIGER”日益壮大。1992年,东北虎皮草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率先在哈尔滨开设了亚洲最大的皮草专卖店,随后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发展,“东北虎”成为中国皮草业的顶极品牌;2003年,推出晚装系列,并在北京开设了形象店;2004年,打入乌鲁木齐市场,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2005年,将总部迁往上海,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国际化战略发展。张志峰用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就成功打造出了中国的“皮草王国”,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很少有企业家为了一个品牌而下如此大的工夫,特别是为开创中国“奢侈品”市场所作的文化、理论乃至哲学、社会学的探索和研究,而张志峰却孜孜不倦、乐在其中。“我的动力是兴趣和责任。对中国服装行业、对中国奢侈品文明的兴趣和责任。而且我觉得在这个时期必须要有一个品牌代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来与国外抗衡,而我有能力也有责任来做这件事情。”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志峰不仅是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NE·TIGER的艺术总监,从原料、面料、设计、色彩、生产,到店面、橱窗、搭配、时装发布秀等等每一个有关品牌形象的细节,张志峰都倾注了自己最大的精力,精益求精地掌控着品牌的发展,现在的产品大多是他们亲自设计的,每年要设计出1000多款皮草、600多种礼服……而这仅仅是张志峰全部工作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如果见证一生美好爱情的婚礼服都可以租赁,还有什么是不能租赁的?”他反问。2005年,他推出了以“爱”为题的高级婚礼服发布会,“要拥有爱、要珍藏爱、要传承爱”的口号宣告了一场观念上的婚纱革命;2006年11月15日,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年盛典,他又力邀108位模特,推出了“华夏锦绣中国红”高级定制婚礼服巨阵。以“凤”为题,以“云锦”为材,以“中国红”为色,以“四大名绣”为工,以施华洛世奇的水晶为饰,把高级定制推到无以复加的极致境界。
  就在这场吸引了全球数百家大企业关注的大秀之日,其中一款“凤衣”已经率先登场——镶嵌了哥本哈根紫色俱乐部的顶级皮草和施华洛世奇的璀璨水晶,在芭莎慈善夜上,被周迅以166 666元的高价拍得。据称,这也只是这件“凤衣”成本的一半。直到高科技的今天,云锦独特的织造工艺依然全部依赖手工,一般两名成熟的工匠每天只能织造5厘米。
  张志峰身上那种企业家的务实作风和设计师的激情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心里永远有一个梦想,一个站在世界之巅的梦想,他为此不断努力着、实践着。 无论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何,在2007国际婚礼服流行的概念里,将有一场秀成为一个标志,那个标志就是“中国红”在婚礼服流行上的大行其道,那场秀就是刚刚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开场的NE·TIGER2007高级婚礼服发布会。
   张志峰显然很享受这种需要频繁创新、超负荷运转的工作,因为他不仅是个设计家、企业家、营销家,还是一位喜爱文学、哲学、美学,广泛涉猎、孜孜以求的“杂家”, 张志峰在北大学历史,在复旦学哲学。他不止一次在展望未来中国奢侈品市场走向的时候透露这种雄心:“黎明已经来临,太阳即将升起。谁先升起,谁就是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