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新课改的理性思考
2007-12-29何英
中外企业家 2007年8期
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教育要达到知识传递、智慧启迪的目的,还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促进其身心发展。
为了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国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整个改革分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实施和修订,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其实质是学生观的更新,即如何看待每个学生,是否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是否设法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价值。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界一直在探讨数学领域的教与学的问题,数学的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以“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与交流、动态生成、亲身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理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改理念与实践操作逐步融合,新课改的成效渐渐凸显出来,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不够,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思考一:“情境设计”而非“胡乱设计”
近些年来,情境教学成为数学教学创新的热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情境教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情境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将学生置于真实场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和感受数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免出现了某些值得商榷的现象。
现象一:情境设计僵硬生涩,缺乏趣味性。
现象二:情境设计忽视学生主体。
现象三:情境设计缺乏实际意义。
现象四:情境设计一味依赖多媒体,手段单一。
以上现象仅仅是胡乱设计的典型代表,其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没能深刻地理解情境设计的真正内涵。
那么什么才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创设情境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学习状态,以完成对相关知识的获取。数学有其较强的逻辑思维要求,如何让学生从烦琐的理论环境中走出来,从单一的数学天地中得到解放是情景设计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数学课堂的情境设计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与现实结合、与知识结合和与学生相适应原则。数学课堂的情境设计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构建真实、开放而又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求知的着火点,激发学生兴趣,最终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思考二:“主动参与”而非“作壁上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集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越来越多的以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陆续出现。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参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存在盲目性;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参与程度估计不够,以致出现教师害怕学生提问的现象;三是学生参与存在个性过于鲜明,以致出现严重脱离群体的现象,缺乏合作性。
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和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积极参与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积极行为才可以进行的。不是教师做什么,而是学生做什么,学生自己才能学到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近些年来,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很多教师也是基于此盲目改革教学方式,以致出现了上述学生主动参与,而教师却作壁上观的现象。在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同时,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同样应该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即坚持民主参与、积极引导、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一方面,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引导,避免放任自流现象的出现。
思考三:“合作交流”而非“包办垄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教育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方面,新课程提倡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等。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操作经验。分组讨论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习惯。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交流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所谓的“尖子生”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