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巨额贸易顺差看“中国制造”之命运
2007-12-29王洁华
中外企业家 2007年8期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高达1 775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了74%;2007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已达1 125.3亿美元,全年顺差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为此,商务部把“减少顺差”作为2007年外贸的头等大事,同时中央经济工作重点转为“减顺差、调投资、促消费”,这意味着巨额贸易顺差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巨额贸易顺差对“中国制造”的影响
纵观中国贸易顺差产生的背景,适逢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世界输出“中国制造”的产品,以满足全球需求的增长,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出口国。如果说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是中国顺差的外因,那么中国长期以来 “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以及国内工业化的加速、产能的扩大和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强则是内因。
贸易顺差固然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巨额贸易顺差不仅给国内经济运行带来了困难,诸如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外汇占款不断增加等;而且也加剧了国外经贸环境的恶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争端频发。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中国制造”过去曾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现在却可能成为危险的标识,甚至面临被围剿的局面。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2006年,欧盟以安全为由拒绝了从中国进口的924种商品中的48%,比例占所有欧盟进口产品的15%(以上数据摘自2007年《安邦咨讯》)。据欧盟建立的快速预警机制统计,2006年欧盟宣布召回的产品半数产自中国,中国产玩具占欧盟召回劣质商品总量的1/4。另据加拿大的一份调查显示,有2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完全不安全,33%的人认为不太安全。自2007年3月下旬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现用于生产宠物食品的进口麦粉中含有有害化学成分,并将矛头指向中国生产商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出口产品安全问题的忧虑开始与日俱增,一些国家先后对海水养殖品、牙膏等多种中国产品下达了入关禁令。可以说,“中国制造”目前陷入了一场安全危机。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贸易顺差,并重新审视“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贸易顺差的实质和“中国制造”的再认识
1.中国贸易顺差的实质
中国的贸易顺差从其来源看,体现出四个“集中”的特点,分别是集中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集中于加工贸易、集中于美国和欧洲、集中于民营和外资企业。2006年,中国纺织服装、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三大类产品的顺差总和是总顺差的两倍。它们或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是利用了中国劳动密集型环节的“高科技产品”;同年,加工贸易、外资企业顺差分别是总顺差的1.1倍和51%;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2006年高达1 141.7亿美元(以上数据摘自《国际贸易》2007年第4期)。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贸易顺差并不乐观的结构性劣势。以传统“中国制造”为代表形成的贸易顺差事实上是中国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反映:低成本数量扩张、内部竞争过度,出口效益不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较少,95%以上都是可替代的竞争性产品;出口产品国际分工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商品附加值低等。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以上数据摘自《内部参考》2006年第80期)。这样下去,即使中国对外贸易继续扩大,也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间商,“中国制造”带来的巨额贸易顺差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收益者。
2.对“中国制造”再认识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从2006年开始缓慢减少中国供应商的订单,继而转向越南、印度等其他国家。例如,号称中国 “袜业大王”的浪莎集团2005年接了沃尔玛300万美元的订单,2006年是250余万美元的订单,2007年订单降到了220万美元。截至7月末,沃尔玛的订单全部完成,双方没有签订新的订单(以上数据摘自2007年《安邦咨讯形势要点》)。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渐渐失了原有的优势地位,不具备可持续性。作为我国贸易顺差主要贡献者的纺织服装行业,因“低价跑量”导致出口摩擦频频发生,今后更面临着中欧纺织品贸易协定2007年年底到期和中美纺织品贸易协定2008年年底到期后更大的挑战。如果企业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高产品的技术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建立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和配套产业链的完整优势都将会慢慢消失。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首先,“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制造业的繁荣也得益于不断扩大的全球需求。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调查,1996—2003年,中国的廉价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 000多亿美元。可以说,美国庞大的喜欢低价商品的消费者是美国贸易逆差的贡献者。“中国制造”向来以物美价廉著称,只是在最近的扩张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从此将失去市场。
其次,要改变“中国制造”固有的低价形象。国际上有一个特别对“中国制造”的专有名词,叫“中国价格”。殊不知,“中国制造”的低价是以低工资、低保障、低效益、低环保成本等诸多因素来支撑的。特别是低工资,这在根本上不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过去的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并以此来减少贸易顺差。事实上,随着“中国制造”质量的提高和产业升级的完成,将来完全有理由以“高价”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市场上。
再次,“中国制造”最近面临的安全围剿,以及“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障碍,尽管不排除有些国家出于商业竞争的考虑或别有用心,但这正为中国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转向“道德性”的,或“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
从贸易总量上已成为“贸易大国”的中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所以在制定外贸政策时,不能单纯地以减少顺差为目的,而应以此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品升级,为“中国制造”寻找一条新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品牌战略是“中国制造”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制造业大国,出口产品中的“高科技产品”也在逐年增加,但其中真正属于中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还很少,仅占10%,其余为加工贸易产品和贴牌产品。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2004年,中国专利使用和特许经营费一项的贸易逆差就占到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44%(以上数据摘自《内部参考》2006年第80期)。这意味着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实际上以较多的资源消耗和大量的利润流失为代价换来的。中国并不是一个资源充裕的国家,尤其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式外贸发展已给“中国制造”蒙上了阴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本质上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国企业作为世界“打工仔”的地位如果不改变,必然会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为此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来获得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不断演进。品牌战略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
当前,国际市场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不到3%的国际品牌却实现了高达40%的市场占有率和50%的销售额(以上数据摘自《经济决策参考》2006年第25期)。品牌以其背后蕴涵的科技、质量、经济、文化、道德等因素,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控制着制造业的发展发向。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推出的“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榜”,其中没有一个中国企业上榜。为此,中国需要奋起直追,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制造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的品牌战略。
首先,应加大研发投入,这需要政府、企业双管齐下,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研发并获得自有知识产权的鼓励和扶持。在目前巨额顺差的背景下,减少顺差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增强中国制造业自主创牌的实力,巩固和扩大中国在加工制造环节的现有优势,进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演进。
其次,要转变观念,完善法律,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种保护不仅是对国内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保护,而且也是对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中国多次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众矢之的,所以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仅是为我们自身的品牌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为了缓解贸易摩擦,重塑“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形象。
最后,品牌战略的实施在产业选择上要以产业升级为目标,既循序渐进又齐头并进。我国机电产品、家电、纺织服装、轻工及部分服务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拥有较好的产业技术基础和市场基础,可以成为实施品牌战略投入小、见效快的领域。外部贸易条件的改变也将在客观上促成这一改变。欧盟和美国将相继取消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的贸易配额,可这并不意味它们完全放弃对中国纺织品输入的限制;反之,他们将可能采取更隐蔽、更有效的“技术性壁垒”(TBT)和“专利性壁垒”(SPS)。对此,中国纺织行业别无选择,只能将其作为提升产品质量档次、达到行业世界标准的契机,走高附加值道路。生命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世界各国的起点接近,技术差距相对较小,通过研发和直接进口等方式有可能缩小差距甚至追赶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从开始就要注重实施品牌战略,避免再走同样的弯路。
巨额贸易顺差的确为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同时也为“中国制造”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过程中,中国应把握全球贸易的格局,重新审视自身地位,以品牌战略实现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价值链上的角色转换和产业升级。 我们期待,未来“中国创造”所蕴涵的品牌魅力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