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进口问题及对策
2007-12-29金业青张晶华
中外企业家 2007年8期
石油被喻为“工业经济的血液”,事关一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命脉。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就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04、2005、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47.3%、44.5%和45%。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将高达84%。据海关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14 518万吨。在当前我国石油供需形势日益趋紧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石油进口问题,对于解决国家能源保障和经济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石油进口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石油进口的现状
从2002—2006这五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逐年增长,石油进口不管从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在持续稳步增长。其中从2003年开始,增长百分率更是以两位数上升。石油进口保持增长势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以及汽车的消费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亿吨,进口原油金额664.11亿美元,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金额分别增长了39.2%和49.2%。进口成品油金额155.51亿美元,合计819.62亿美元 (见图1)。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数据整理。
(二)当前我国石油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石油供需矛盾突出。从1993年起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 000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突破7 000多万吨,2004年突破1亿吨大关,为14 365.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47.3%,2005年略有下降,为13 617.6万吨,对外依存度达44.5%,而2006年为16 287万吨,对外依存度达45.0%。未来随着我国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加之国内资源有限,仅靠国内产量已不能满足需求,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逐年增加。
2004—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47.3%、44.5%和45.0%。石油对外依存度就是石油净进口量与石油表观消费量(产量与成品油净进口量之和)之比,是反映我国能源安全形势的重要指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07年的供需形势将更加紧张,对外依存度也将进一步扩大(如图2)。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2.石油进口集中度高
石油进口集中度反映了石油进口来源的集中程度,一般用占进口来源的前五位国家的石油进口的和占总进口量的比例来表示。如果石油进口集中度高,表明石油进口来源较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如遇突发事件石油安全程度就降低。我国原油进口来源仍比较集中,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合计进口量占全国总量的74.2%。中东地区为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中东地区也是世界上政治局势最为动荡的地区,恐怖事件频繁发生,从进口集中度这一指标看,我国石油安全进口形势不容乐观。为保证石油的安全供应,我国必须寻求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努力增加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石油进口,降低石油进口集中度,保证石油的安全供应。
二、解决我国石油进口问题的对策
根据对石油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石油进口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贯彻“开拓国际、发展国内、建立储备、厉行节约”的方针,在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建立全球石油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石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要降低我国石油进口的风险,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立足国内资源,加强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
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应按照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的发展思路,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稳定东部与发展西部与开拓海上相结合;重视石油与加快发展天然气相结合;发展国内油气产业与拓展国外油气供应相结合;开发生产与节约利用石油资源相结合。
(1)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该地区下一阶段石油发展的重点是积极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
(2)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
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探明率比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低15~30个百分点,处在勘探初期,潜力非常大。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继续按照突出石油勘探、推进风险勘探的原则和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落实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勘探主攻目标,力争有大突破、大发现。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
我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以上。到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9亿吨。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达到157%,特别是蓬莱19-3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要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3.多渠道构建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防范国际石油风险
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应付石油危机的最重要手段,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物价的作用,更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利益。西方国家都把战略石油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备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储备一般定为90天的进口量,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是5.8亿桶,可供300天使用,日本可供160天。而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战略石油储备,其他安全战略措施也未形成体系。
石油储备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务院多次主持召开全国能源会议,商讨能源安全大计。目前,国家已启动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十一五”时期预计将投入1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并基本确定新疆、陕甘宁、川渝、青海四大油气区作为四大战略储备区。其中第一期四大战略储备基地储量达到1 400万吨。预计到2010年石油净进口量有可能达到1.5亿吨,相应石油储备的规模应保持3 750万吨。
4.我国石油企业应加大“走出去”步伐,开拓国际油气资源市场
目前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争得更多的海外石油权益和海外份额油。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近年来日益引人注目的海外扩张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需要——它们通过“走出去”把在海外市场上获得的份额油运回国内,从实质上保护了国内的石油资源,减轻了国家未来石油短缺的压力。要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适应“走出去”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要总结我国大石油公司“走出去”十几年以来的历史经验,扬长避短,调整政策,协同动作,以利于更好地发展。建议国家定期组织召开外交、商务、发改委等部门及各大石油公司的联合会议,使大家分享经验和信息。
5.开辟多样化石油进口渠道,建立稳定的全球石油能源供应基地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过度集中而且过于依赖于中东,这其中潜伏着巨大的国际政治风险。为此,应推行原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我国政府通过开展能源外交、政治外交,加强与产油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有计划地建成几个规模较大的海外油气供应基地。
(1)中东地区是我国优先考虑的海外石油资源供应基地,也是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最集中的地区。
(2)中亚国家有丰富油气资源,素有“小中东”之称,应充分利用我国地缘政治优势,积极参与中哈石油管线的规划与实施,建设联结中国和中亚国家的“油气走廊”。
(3)从中长期看,应把俄罗斯作为极为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开展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将是我国长期的能源战略目标,近年来中俄油气管道(安大线)项目虽然一波三折,但绝不能放弃。
通过扩大来自中亚、俄罗斯、非洲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资源供应,分散国际风险,以提高国家石油安全保障基础。
6.实施石油能源替代战略,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
从发展前景看,新能源不仅开发潜力巨大,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远比传统能源要小,这就为油气资源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发水能、核能、氢能、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及其商业化,将有利于减轻石油供给的压力。
我国应从整个能源战略出发,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比例,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其他替代能源,进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
其次,就能源的有效转换与替代能源而言,世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应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随着世界洁净煤技术日臻成熟及其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煤炭将仍是保证全球能源供应安全的能源产业。
第三,还可以通过开发替代能源以缓解石油需求压力,比如煤炼油、玉米制造酒精技术等。就替代能源而言,发达国家如法国、日本都超过了30%。
第四,大力开发新能源。发展新能源成为许多国家努力追求的目标。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氢能、核能的使用和商业化,也将大大减轻石油供给面临的压力。
(河南油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南阳石蜡精细化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