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及对策分析
2007-12-29黄腾田泽
中外企业家 2007年8期
自20世纪90年代始,第五次并购浪潮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我国企业把跨国并购当成了企业国际化的快速通道,掀起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浪潮。然而,跨国并购是要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的,研究企业海外并购的各种风险,制定有效对策,对于我国企业有效规避国际风险,实现国际经济效益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各种风险
(一)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政治风险
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后,将面临和承担复杂的国际风险。而政治风险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最大、最不可预期的风险。政治风险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特点,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政权更迭,宗教、民族冲突此起彼伏,甚至爆发内战造成国家分裂,而发达国家一般政局稳定,但也存在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风险。
企业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宏观政治风险,是受东道国的全局性政治事件或政府行为对跨国企业的投资或经营的影响。分为社会层面和政府层面,包括:革命、政变、军事冲突、民族骚乱、罢工、恐怖主义以及国家政权更迭等。另一类是微观的政治风险。微观政治风险是仅针对某些企业进行的政府干预和管制行为。这些政治风险主要有:征用与没收、国内化、外汇限制、进口限制、税收管理、价格管制以及劳动就业限制等。宏观的政治风险会影响到所有企业,微观政治风险则仅针对某些企业。
微观政治风险指企业在东道国进行生产和营销活动时,因政府采取政治干预而面临的风险。这种政治干预使企业的不确定风险对企业影响很大。干预可能迫使外资企业改变其经营政策。政治风险因干预程度从某种控制到完全接收或吞并不等。这些分析形式主要有:征用与没收、国内化、外汇限制、进口限制、税收管理、价格管制以及劳动就业限制等八种形式。
(二)跨国并购的法律风险
海外并购要重视对跨国并购中的国际法律环境的研究,同时还要研究东道国的法律,努力取得“本土化”法律、法规对自己经营权益的保护。在江苏南汽集团跨国并购英国罗孚汽车的实践中就涉及英美法系与中国法律体系的巨大差异。如果不能了解这一国际法律问题,企业会承受巨大法律风险。中国企业要到国外并购,首先必须弄清楚所在国家并购的法律环境和法律程序,精心研究其法律和监管框架体系。
(三)公司治理与经营风险
1.企业的组织结构方面
为了适应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中组织管理的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应该相应作出调整。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在跨国公司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控制职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引起一些问题。例如,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在费用与收益分配上的矛盾和冲突。此外,跨国公司兼并其他公司或与其他公司合并时,如果投资、生产、营销计划未能得到及时的相应调整,也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上述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控制松懈,某个或若干个业务环节未能按计划或设想正常运转造成的。
2.财务风险
企业在很多并购交易当中或之后经常出现中外财务系统不匹配、税收黑洞及其他未登记的风险、不正当的交易后规划等一系列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以及对对方企业所了解的信息不全面造成的。所以,我国企业应该重视国际并购前期的调研与分析,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要对自身能力有客观的评估,由此借助有经验的咨询机构是必要的,虽然有相应的支出,但能够大大降低财务乃至其他风险。再者,如果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尽可能多渠道融资,考虑权益融资和混合融资,而不是一味地选择债务融资的话,对降低财务风险是比较有利的。
3.市场风险
企业向新市场扩展在初始阶段可能引起不平衡情况,因为增加进口并不能抵消东道国在投资、收入或技术方面得到的好处。除非跨国企业建立国内联盟或投资国外子公司,否则无法引起东道国利益的净流出。一方面,外国消费者可能会欢迎新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不愿意看到由于利润流向跨国企业而造成的通货不平衡。这个方面是贸易谈判中的主要问题。跨国企业认为它们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入新市场,但是在东道国又受到各种局限。在很多情况下,国外市场扩展所引起的不平衡会促使政府执行保护主义政策。
(四)巨大的文化和观念差异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将面临巨大的文化差异的问题。企业文化的冲突会给企业的并购带来多方负面的影响:首先,文化的冲突会使被并购方在合作时产生不信任感及对前途的不确定性。其次,文化的冲突也会直接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对于能否解决文化差异的冲突问题,会是企业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经验证明,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及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企业文化与其战略的匹配程度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战略是否可以成功实施。
以TCL跨国并购汤姆逊和施耐德为例,由于并购后的文化差异而带来很多问题,包括中西文化带来的整合上的困难,公司中大多数管理人员并没有能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中去,对于东道主国家的政策不敏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TCL不具备成熟的国际企业整合经验,收购施耐德后,与外方管理层的“蜜月”是非常短暂的,实施并购以来,施耐德仍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二、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并购风险的对策
(一)全面分析和研究跨国并购面临的各种风险
面对跨国投资政治风险的复杂性的严峻挑战,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投资选择地区政治风险的评估,分析判定有关目标国的总体政治形势,选择相对适宜的东道国。从宏观方面对东道国政府控制能力、政治风险类别及社会稳定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风险程度。评估的重点应是有关导致投资环境突然出现变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政府对外国公司的政策、各政党的政治势力较量及其政治观念;政策的走向和选择程序;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
(二)建立海外并购风险预警机构,强化对国际风险的识别、监控和预警管理
一般来说,跨国经营企业的政治风险有的是无法避免,有的却可以规避。企业若能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至少可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化。为此,应加强企业跨国经营政治风险的识别、监控和预警管理,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政治风险或事件所造成的投资或并购损失。政治风险预警管理的运行程序如下:
1.签订特许协定,它是指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的有关投资协定,包括资金可汇出的形式、转移价格的制定、解决争端的仲裁条款、税率制定及付税方式、原材料来源的限制、雇员国籍的要求等等。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的跨国经营政治性风险应对体系,分别是:政府间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多边投资保护机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与海外投资保证。在政府间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方面,我国已与106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其中半数以上已经生效;在多边投资保护机制方面,我国先后签署并加入了多边投资担保机构(CMIGA)。此外,中国还与81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2.购买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的企业可通过购买投资保险将政治风险转移给其他机构。不过目前只有西欧和北美大部分国家开办了政治风险保险业务,而且其业务内容一般是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投资提供保险,还不包括所有的政治风险,具体内容为战争、革命、暴乱、没收。在出口信用保险与海外投资保证方面,承办这两项业务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3年实现保险金额5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7.6%。
3.本地化战略。跨国经营企业采取本地化战略,对双方都有明显好处,较少受到政治的困扰,本地化有助于缓解民族主义对外国企业的敌视,也可减少政府进行政治干预的可能性,还可以得到本国法律的保护和较好政治待遇。
(三)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是人才,也是跨国经营制胜的最重要保障。国际化人才的不足对中国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我国企业应广泛吸纳并合理使用并购企业的高级金融、科技、管理和法律人才。对于通晓或熟悉国际法和国际投资惯例的高级国际化人才,更要积极招聘并委以重任。中国企业应加强企业跨文化管理知识培训,重视在“干中学”,注重在海外投资项目中培养人才,通过实践锻炼,使得大批国际化人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茁壮成长。
(四)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管理
企业应高度重视跨文化问题,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塑造,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来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管理人员有意识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定位,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种文化冲突。从进行文化整合的角度出发,我国企业要懂得吸取被并购企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也要懂得适当舍弃自己企业文化中不能够被认同的部分,这对于我国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国际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跨国公司在对各公司管理人员的使用方面可以采用民族中心、多中心、全球为中心和混合的人事政策。不论采用何种政策,都要重视对各子公司的经理人员、普通员工的挑选、培训和管理。
跨国公司还应重视驻外经理的选择和培训,加强对不同国籍员工的管理,注意人员的跨国调动、薪酬和劳资关系的问题。
(五)构建本国的体制优势和政策支持体系
企业竞争优势仅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实践证明,本国的体制优势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政策,帮助本国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的竞争能力;二是与东道国谈判,为本国企业跨国经营争取比较好的待遇和条件。因此,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尚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国家的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制定系统的鼓励政策,通过系统性的财政、计划、监管等政策,积极推进与资源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利用外交手段,加强与国际性组织和国家的官方关系,从而为企业跨国经营敲开大门,客观上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河海大学[常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