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心理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

2007-12-29张东良王太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5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的课程。”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是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近年来,我校从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着手,努力探索,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一、 创设良好的硬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不仅能起到美育的作用,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良好的环境会像一个磁力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被“磁化”。为此,我校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尽力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贴近小学生生活为宗旨,重视环境的美化功能,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硬件的作用,创设现代育人环境。
  ⒈精心布置校园环境
  学校努力建设“四季有花香,常年绿满园”的校园,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食堂等学校主环境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让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健心、养心、护心”。
  ⒉建设有特色的“文化长廊”
  学校充分发挥宣传橱窗、黑板报、宣传板及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及时报道校园内外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以高尚的情趣培养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⒊充分利用校园“三网”
  学校在加强校园广播网、校园电视网和校园局域网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三网”:首先加强对校园广播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力争使之成为校园亮点之一,让枯燥的课间和午休成为师生们放松、流连的时间;其次,校园电视网播放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心理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再者,校园网的建成,搭建了校内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管理的最好资源平台,全校师生可以平等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关系。
  
  二、营造和谐的软环境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的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学校的软环境(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氛围)比硬环境具有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控制不良情绪、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和提高效率。因此,我校加强校园规章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师生行为,并不断内化为师生自觉的行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作为学校的细胞单位,各班以校纪校规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由学生自己制定本班班规,形成良好班风,这对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十分必要。我校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提高学生技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改善了学校的心理生态环境。
  校园心理环境一旦优化了,便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集体中的多数成员就会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安定祥和的校园环境,而这个校园环境的建设又离不开师生的积极心态,两者相辅相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心小学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穿城镇穿城村五组。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心小学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单位)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