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紧密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
2007-12-29韩淑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5期
教师与家长只有一致合作,才会形成教育的合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否则,教育的作用将会受到干扰、削弱,甚至抵消。”因此,如何实现家长、教师在行动与信念的一致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良好的关系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
如何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努力。我认为,教师必须努力使双方的关系建立在理解、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彼此的了解,与家长成为朋友和合作的伙伴。
1.相互了解
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家长。我们知道,每一个家庭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差异性很大,而家长之间的差异往往表现在学历、工作、家庭情况等方面。如他们中有的学历太低,不能辅导孩子学习;有的工作确实辛苦,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等等。其次,要想赢得家长的理解、信任与支持,首先就要让家长认识你,了解你。教师应该主动向家长讲述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目标。教师和家长加深了解,对于共同教育学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教师与学生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合作关系。在普校,我们经常看到家长被“请”到学校,班主任对其进行劈头盖脸的批评,根本不给家长申诉的机会。家长往往是忧心忡忡而来,满脸沮丧、气愤而归,接着就是孩子回家被打被骂。有些情况恰恰相反,有的家长一到学校就颐指气使,动不动就到校长那儿告教师的状。
正是因为上述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致使家长缺乏教育的信心,也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同时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与家长只有互相尊重,学生才会真正信任教师与家长,教育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二、正确的方法有利于与家长的沟通
我与家长的沟通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单独谈话
单独谈话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通过单独谈话,教师可以与家长互通信息,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
在单独谈话时,班主任还要特别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时机,不要只停留在去批评、去解决问题上,在谈话时要注意把那些积极的教育因素加入进去,如帮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学生进步时与家长单独谈话,使家长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鼓励。
2.家长会
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情感沟通的有利时机。在家长会上,班主任要努力创设一种活跃、和谐、平等的交流气氛,组织家长交流经验,并且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拉近彼此的距离。
3.请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打开校门,敞开教室门,把家长真正地请到学校中来,请到班级之中,让他们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之体验教师、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这有利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
我经常利用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在“六一”、“元旦”文艺节上邀请家长观看学生的演出,请家长与学生同台演出,演出前请家长帮助教师给学生化妆等。这些开放活动的开展,为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为更好地教育学生提供了动力。
三、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
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一些家长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提高家长的素质,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的角色,应是家长的老师,应给予家长必要而及时的指导。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方法过于简单,要么打,要么骂,或者罚,根本不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为他们介绍家教成功的范例,纠正他们在教育方法上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指出:“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若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微、复杂的任务。”所以,作为班主任,要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忠德学校)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