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07-12-29佟天夫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5期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素质、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 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容易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于具有轻微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之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由于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其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感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整活动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冷却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作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切不可“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温暖法。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教师应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使其正确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营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满足,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桃子”。
  规则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地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
  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使其懂得只要努力和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另外,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以使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感染法。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良的自我暗示。教师除了启发、鼓励学生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技术练习时,就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的自信心。
  磨炼法。结合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可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总之,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武警沈阳指挥学院训练部)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