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07-12-29孙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5期
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教师能否有效组织和开展好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其中就必然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教师在思考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时,必须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考虑进去,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很善于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因势利导,通过巧妙的心理疏导,将影响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说,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实际需要。但令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教的具体内容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可能影响学习效果的心理因素缺少分析,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往往简单粗暴,采取一些较为过激的做法去处理问题,表面看似使课堂教学秩序得到了保证,其实极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随便说话。这在客观上对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个问题,一些教师往往是选择“镇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把嘴闭上,不许随便说话。”“早干什么来着,为什么不举手?”“再说就请你出去!”教师口不择言,使一些学生回家后情绪低落,产生厌学心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首先,作为教师,这样的疏导方式是不负责任的,是以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为出发点的,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教师的这种语言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极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不安全的心理,而这样一种心理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当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没有顾忌地说话,扰乱了正常课堂教学秩序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教师及时地停下来,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结合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同时,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通过有效的点拨,使学生各自的看法得到充分的发表。如此,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既使学生体验到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我认为教师只有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与规律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收到应有的实效。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侧重于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有失偏颇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表现欲也越来越强,所有这些,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使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按客观规律办事,与时俱进。只有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纪律的约束下,充分思考,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才会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进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芳星园小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