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形势下生物教学的“情境导课”

2007-12-29陈德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5期

  摘要:新课的“引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教学“引入”中,倡导创设新课的“情境”氛围:创设直观“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悬念“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 创设角色“情境”, 创设诗文“情境”。
  关键词:生物教学;导课;创设;情境
  
  新课的“引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课中连接新旧知识的重要环节。较常用的方法是:一是从原有的旧知识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找出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但这种传统的导入方法所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感知和抽象概括。而在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引入”中,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引入新课的“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生物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能动地探究,实现生物学的再创造。
  
  一、 创设直观“情境”
  
  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标本、书中插图、教学挂图、动态图画或生动语言的描述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例如:教授“生物与环境”一课时,有的教师课前放录像: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480多亿元,死亡3600多人,给我国的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接着让学生考虑:生物要想生存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在教授“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课时,有的教师让学生观察小鱼,紧接着提出问题:鱼儿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为什么又离不开水呢?……学生们一下子被实物吸引住了,顺利地启动思维,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 创设生活“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如,在教授“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冬天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长出“肉虫子”? “肉虫子”又是如何变成蛾的?等等。教师的导入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兴趣盎然,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 创设悬念“情境”
  
  创设悬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故意给学生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方法。教师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授“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时,有的教师这样设疑导入: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呢?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的悬念“情境”为新课顺利进行铺设了一架桥梁。
  
  四、 创设故事“情境”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课时,有的教师给学生讲了“修道院里的奇迹——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的故事。1856年,奥地利一个修道院里,一个中年的修道士在菜畦上用小铲挖掘一个个小洼,把不同品种的豌豆分别放在小洼里,盖上泥土耐心等待它们开花结果。这位修道士名叫孟德尔。他细心地选择了7对不同品种的豌豆种子,进行培植、杂交,经过8年艰辛的劳动和反复的试验,逐步得出了遗传因子(现称基因)及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揭开了遗传和变异的“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学生听后,不仅为孟德尔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感动,而且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注意力非常集中地被教师引入新课。
  
  五、 创设角色“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小品引入新课,寓教学于小品中,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授“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有的教师以小品的形式导入新课。一个学生肚子痛得很厉害,到医院去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了蛔虫病,学生大吃一惊:“蛔虫怎么跑到我身体里了,我怎么一点儿都没察觉?”医生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传染病的知识。
  
  六、 创设诗文“情境”
  
  选用恰当的诗文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在欣赏、分析诗文的愉快氛围中产生兴趣,有利于新课的进行。如,在教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有的教师富有感情地朗颂宋朝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从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认真研究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教学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阔。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中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