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平衡
2007-12-29陈新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5期

关键词:领导;教师;心理平衡
学校要发展,教育质量要提高,关键在于领导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其实,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领导要了解、掌握教师的心理,使全体教职工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尊重、信任的。这是教师发挥积极性的直接动力之一。
学校工作是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作为学校领导,如何与教师保持心理平衡呢?
一、办事公正,平等待人,工作民主
领导者办事是否公正、待人是否平等,对教师的心理将产生很大的影响。领导者若能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则能增强教师的安全感,从而放心踏实地开展工作。反之,教师在工作上就会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时刻担心自己的得失,分散工作精力,失去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领导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细心谨慎、明辨是非。其次,要平等待人。古人说:“人不患贫而患不均。”当教师感到不平等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降低工作效率。因此领导既不能采取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绝对平均主义,又不能失去公平合理这一标准,更不能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办法。
当前不少地区正准备实施教师聘任制,学校领导既要抓住这一良机,搞好学校管理工作,但又要注意聘任制的科学性,切忌用聘任制的筹码来压制教师。另外,领导必须充分发挥民主的工作作风,除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外,还要让广大教师有直接参与管理的权利,定期召开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座谈会,给教师直接的言论自由,让他们积极发表意见,提合理化的建议,并及时采用其正确的部分,满足教师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领导者还要平易近人、深入群众,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办事前广泛征求意见,办事后及时获取信息反馈,以检查效果、总结经验。
二、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知人善任
尊德重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学校领导更应如此。学校领导尊德重才,必会使教师重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业务水平,这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会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作为一个领导,要爱护教师,维护教师的威信。对知识业务水平高的教师要重用,对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也要时刻关心,注意培养,在适当的时候,安排适当的工作,给他们以发挥才能的机会,不让他们产生被忽视感和失落感。平时对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接近少疏远,多关心少冷漠。对教师的缺点和错误,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不在公开场合斥责,不在学生面前批评;对于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要坚决采用。学校领导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尽可能尊重每一位教师,使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个学校是有前途的、有奔头的,自己的才能是能得到发挥的,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以激发工作积极性。
三、学校领导时刻关心教师在生活上的需要
在生活上关心教师是领导与教师达到心理平衡的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人在社会上不可能没有困难,教师的专业成长、办公场所、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婚姻问题、家庭矛盾、健康问题等都是作为学校领导要时刻关心的内容。作为领导,还要及时利用时机,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满足其需求,使其产生安全感,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要达到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平衡不是很容易的,它除学校领导方面的因素外,还涉及到教师方面的因素,但只要学校领导能正确对待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尊重、信任、公正、民主的原则,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一定能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激发其工作热情。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眉山中心小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