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发展性、预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7-12-29陈虹李益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5期
编者按:编辑在统计各省历年在本刊发表文章数量以及在“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数量时,发现江苏省六年来发表文章总数位居第一,在连续四届“健康杯”活动中,获一等奖人数也名列前茅。这种自发性的科研意识和民间普遍性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专程走访了江苏。让我们首先听听江苏省教育厅周稽裘副厅长的声音。

记者:周厅长您好!常听到有人谈到您很有教育思想。今天拜访您,请您谈谈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周厅长:在学校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社会发展节奏加快,一不小心就会跟不上这个步伐,人们压力增大;市场机制的变革,引起过度竞争,使人们产生深层危机感,心理负担加重;功利严重,人文淡化,人们往往预期高、结果差,心理落差大,形成了时代病。社会中的问题同样会出现在学校,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学校作为培育学生成长的地方,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首要问题,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课外活动,加强个性培养。有位教师曾说“学习活动是孩子的生命活动”。要将课堂课程、活动课程、社会环境课程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学习,由好奇到产生兴趣,最终达到追求知识的境界。我认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记者:江苏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起步比较早,为其他省份树立了典范,请您介绍一下这个发展历程。
周厅长: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末,当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的提高。一些学校工作者已经发现,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变迁对学生心理有很大影响,传统的德育工作理念和方式已不能解决学生由于思想和心理的变化所引发的问题。学校工作者开始对传统德育工作进行反思,开始尝试借鉴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去处理以前被认为是有思想问题的学生。如有的学校开始和心理学研究者合作,在学校里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等,取得良好的效果。起步较早的比如南京晓庄学院的“陶老师热线”,苏州起步也很早,另外还有一些教师申报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少数学校或少数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教师以及心理学研究者的个别性探索。
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2004年,这一阶段是普及期。教育行政部门普遍由自发状态进入自觉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里面的一个分支开展工作。
1.构建机制
在转发2002年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我省教育系统构建机制,形成两个层面:行政层,各级自觉贯彻文件精神,自上而下一直深入到学校;专家层,作为指导教师对基层学校进行专业指导。
2.队伍建设
学校里的队伍建设,主要涉及校长、班主任和心理教师。校长体现在从思想上重视,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变化;班主任与心理教师体现在将专业与普及相结合开展工作。
3.工作平台建设
建立起三层防护系统。第一个层面: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全员参与,作为第一知情人,解决认知性的问题,将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第二个层面: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请专家进行咨询辅导。第三个层面:以地区为单位组织专业工作者援助中心,对心理出现疾病的学生进行治疗。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中央下发第8号文件,工作逐步进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1.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印发《江苏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从江苏省实际出发,实施“六大工程”,即“学校育人”工程、“团队育人”工程、“家庭育人”工程、“活动育人”工程、“基地育人”工程和“环境育人”工程。其中,在“学校育人”工程中提出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员资格认证制度,健全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辅导室)。有条件的地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网站,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
2.同年,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当前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专项工作方案》,确立12个专项工作小组,集中力量抓好12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知识教育专项工作小组,主要规范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知识教育。由团省委牵头,省教育厅、省卫生厅作为责任单位组成小组。
3.2006年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分工》,进一步明确由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十一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计划,积极推动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广泛开展网上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活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

记者:您刚才提到专家层面,请重点介绍一下江苏省在专家引领方面是怎样做的?
周厅长: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一直向前发展和专家队伍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者携手探索这一新的课题。一些全国性课题的引进,各学校的相关课题探索,都促进了科研引路的发展局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设、群体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普及性教育和专业性咨询的结合等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成果和经验。其中许多具有推广价值,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他地方还有苏州大学、无锡江南大学、扬州师范大学等也一直在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这些高校、研究院的专家为依托,获得了科学的理论支持。随着专家不断地研究,进一步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发展。
记者:省里很多文件都提到健全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辅导室),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员资格认证制度,请您具体谈一下实施方法。
周厅长:省内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南京、苏州等地开展得比较好,这些好的做法在其他地区需要推广和应用。
先以苏州为例,苏州市教育局规定全市中小学均要建立心理咨询室,根据需要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对个别存在心理困扰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2007年,苏州市教育局下发了《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性质:由校长室负责,在德育室(政教处、学生处)的直接领导下,组织规划、研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从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职责、主要工作方式、环境设施、人员配备、对咨询室的管理几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同时下发了《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与上岗资格认证方案》。方案规定由各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文教局)委托有关教育机构组织培训和考核,具体培训计划报送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备案,并接受监督,经培训与考核合格的颁发《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合格证》;学员由学校推荐,培训单位审核批准,培训经费由学员所在学校承担或由地方培训经费支出;聘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成长、基本理论、活动的主要模式和方法、活动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方可应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证书有效期5年,在有效期内年度工作考核均合格,并通过由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组织的进阶培训达到16年课时/年者,可继续注册。
南京市确定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分为两个并行的系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前者主要从事学校中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活动课、心理素质训练等;后者专门进行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两类教师分别培训,分别进行资格考核和认证。这一划分改变了以前将两种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工作混在一起培训的局面,使从事两种工作的教师能够专注于本身的工作,探讨其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带来这两类工作都能更加有效能地开展。为保证资格认证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南京市教育局成立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小组”,并对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在考核时,除了书面考试,还要提交个人成长报告等资料考核,学校心理咨询员还要面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咨询员资格认证的做法,已被国家教育部编入高校相关学科教材。南京市要求校级领导分工负责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咨询室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计划之中,并有学校预算的专项经费保证。
记者:江苏省经过将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您认为一些地区做得好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周厅长:虽然省里面没有制定明确的计划方案,但各市积极探索,在摸索中前进。我认为关键是在组织管理。比如苏州,组织管理体系比较明确。
1.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苏州市和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
2.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分管校长负责,心理咨询室是学校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机构,由德育处(政教处、学生处)具体组织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每学期有专项计划总结。
3.各中小学均建立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原则上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或专题活动时间每班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毕业班每学期不少于5课时。
4.建立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第一级是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监护;第二级是学校管理层及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监护;第三级是区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监护。
5.建立一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从2007年起,组织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上岗资格认证工作;从2008年开始,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均须持证上岗。具备苏州市上岗资格证书,并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均应折算成相应的工作量;上岗培训按有关规定计入教师继续教育课时;根据人事部门规定,参加职称评审中的德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
6.积极组织、指导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班主任轮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水平。
南京市教育局在认真总结艰苦探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制度、示范及合格心理咨询室考评制度、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建立健全了市、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三级工作网络;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区县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分站)和学校心理咨询室三级心理咨询网络;还将逐步建立市、区县、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网络。
此外还有刚才提到的专家科研引领,以及一些民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的积极活动,如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教育委员会和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学会。正是由于有行政管理、专家引领、民间热情,才保证和促进了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并且在全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为许多城市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借鉴。
记者:您认为江苏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周厅长:1.地区发展不平衡,普及率不够。南京80%学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计划,苏州是75%,但在一些地区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和道德、法制、政治教育等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学科,把它作为整体教育来抓,做到有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2.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不够。在很大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还偏重于理论,实践性不够。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联系实际,比如学习、人际交往、升学就业、依恋网络等等问题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
3.此项工作偏重于消极性、片面性解决问题。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案例,而没有积极性、发展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的基本手段应该是教育,而不是治疗。
记者:周厅长,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对心理健康教育寄予您的希望吧。
周厅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来要更多地向着发展性方向发展,出了问题再解决是消极的。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鼓励年轻人去思考未来怎样,让学生放飞理想,敢于形成自己的想法。
编辑/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