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2007-12-29侯雅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7期

  关键词:成长;问题
  
  人妖漂亮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耳闻目睹的各种新事物愈来愈多,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愈来愈多,有时猛地冒出一个问题,让我这个当母亲的有点儿不知说什么好。
  前些天,一位亲友去泰国旅游,照了好多有关当地风土人情的照片,儿子好奇心胜,抱着相册一张张问,这是哪儿?为什么照这张照片,照片上都是什么人?弄得亲戚就像个解说员,一张一张地讲解清楚。正讲着,有一张照片吸引了大家,是他和几个美丽女子的合影。
  亲戚指着这张照片问大家:“能猜出这些人是男是女吗?”“当然是女的。”儿子最先肯定地回答。亲戚笑了:“你猜错了,这是男的,是泰国特有的人妖,他们是通过吃药、做变性术等手段,变成女性的样子。”
  回家的路上,儿子仍放不下这个话题,他追着我问:“吃什么药、做什么手术能让男的变女的?”
  从内心讲,我是不愿意儿子过早涉及性别的话题,可他追着问,避而不答也不行呀?我开始敷衍:“嗯,这个话题我也不大清楚。”我心里想:也许拖过去,他就忘了。没想到,第二天饭后散步,儿子又提起这个话题:“你说男的变成女的还挺漂亮,他们还能变成男的吗?”
  我心说:得,又是一个说深了不行、说浅了也不行的雷区。说得太详细,儿子还不懂也没必要;说得太笼统,儿子会缠个没完;要训他一顿,他会成天瞎想,弄不好他会认为这是个神秘的话题,进而产生负面效应。思索再三,我接过了话头:“我不觉得他们漂亮。其实大家都欣赏有特性的美,比如咱们夸小伙子肯定是说他帅、精神、英俊,要是评价女孩子肯定是漂亮、活泼可爱。男性有阳刚的美,女性有女性的美。要是把一个男的打扮成女的,多不伦不类呀!”
  儿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说:“我问你,人妖是怎么变成的呀?”
  “据妈妈所知,人妖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通过吃一种特制的药,或者做手术,然后再使劲往女性上打扮就成了。不过我听说,人妖因为吃药做手术的缘故,寿命都不长。”
  “是吗?”儿子似信非信,又有了新话题,“那他们能结婚吗?”
  我暗自叫苦不迭,这孩子怎么怕什么偏问什么呢?我真想训他一顿,可又怕在孩子心目中形成误解,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说:“你记得咱家那只大花猫吗?”
  “记得,那猫可漂亮了。”
  “那猫是公的吧?”
  “对呀。”
  “那有没有母猫喜欢他?”
  “没有,为什么?”
  “那猫做手术了,变得不男不女,没有母猫喜欢他。不男不女的猫都没人喜欢,不男不女的人我估计也没有人喜欢吧。”
  儿子若有所思。我赶紧归纳:“所以说呀,男孩就应该健康向上、有阳刚气。”
  儿子听了,点头不已。
  
  女生打来的电话
  
  从儿子上五年级开始,我发现他似乎有了点儿朦朦胧胧的男女意识。在此之前,我们很少强调男生女生,我对此有个叫法:同学。平时我们总是提醒他,要跟大多数同学搞好团结。
  可是儿子有一次去一位同学家回来跟我说:“人家阿姨说了,最好只跟男生交往,不跟女生交往,女生早熟,想法多,一跟她们来往就完了。”
  我一愣,我知道不少家长都有这种担心。但是这种担心有必要告诉孩子吗?我觉得一旦告诉儿子不许和女生交往,只会引发他的好奇心,进而行动起来。
  据我观察,儿子还属于天真烂漫一族,所以我采取了欲收先放的方式。遇有同学来电话,尤其是女生打来的电话,我一律通传:“儿子,找你的。”而且不管自己多想了解电话的内容,也坚决控制住自己,绝不问出“谁来的电话呀?找你干什么呀”这类问题。我认为同学之间包括异性同学间的交往都是正常的。
  我这么做,还真没有白下功夫,有时儿子从小屋跑过来一接电话,常常边跑边说:“您问一下是谁嘛。”
  有一次晚饭时间接到一位女生打来电话找儿子,我照例让儿子来接电话,而后继续吃饭。就听儿子说:“谁呀,噢,听出来了,数学作业,等一下我拿本啊。”跑回屋里拿来作业本对着电话说了一通,而后开始闲聊:“我刚吃完饭,作业做完了,一会儿出去散步。刚才谁接的电话?我妈呀!没事,我爸我妈都不管,这有什么?”说着说着,儿子一侧身半倚在床上,还挺得意地回头看看我们。
  “儿子,够能聊的呀!”我半开玩笑地说。儿子笑了:“这不是做完作业了嘛。”“嗯。不过,跟同学别老在电话里聊天,有事简洁明了。”
  “yes,I see。”我还没说完,儿子冒出一句英语。
  
  “我爱你”的话题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告诉我们:“今开我们班发现了一个纸条,是那种男生写给女生,写着我和你怎么怎么的三个字的纸条。”
  看着儿子颇为神秘的样子,我有点儿好笑,便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口气说:“噢,就是‘我爱你’吧?”
  儿子吃惊地望着我,似乎在想,妈妈怎么连这种话也随口说出来。
  其实,我知道,这种问题迟早会来,平日亲戚朋友的孩子比儿子大一点儿的,哪一个不曾面对过这一问题?今天,儿子提到这一话题,也是我有了一定准备的。别的不说,最近看电视,出现谈恋爱的镜头时儿子会不以为然地撇撇嘴,而后说:“呀!儿童不宜!”这回,“儿童不宜”的条子出现在班里,儿子会有什么反应呢?
  我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老师怎么说?”
  儿子讲开了:“老师说我们现在有这种想法是正常的,但是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事上,应该专心学习。”
  “老师说得对。你们现在应该专心学习。另外,爱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话题。爱有很多种,像爸爸妈妈爱你,你也爱爸爸妈妈;还有对朋友的爱,对老师的爱。爱是世界上最真最纯的情感。不过,就像树上的果子一样,如果不等成熟就摘,肯定又青又涩。”
  “我知道,不过,我可以问你个问题吗?”儿子头一回这么“不耻下问”。
  儿子话还没说,先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班有同学说,他22岁大学毕业,25岁结婚,26岁生小孩,30岁自己开公司,然后带着太太和孩子到全世界旅游,你说我该多大结婚呀?”
  “这我还没想过。不过对自己的人生有个规划还是挺好的,咱们算一算啊。”
  我边择菜,边跟儿子聊,儿子索性也搬了个板凳坐在我旁边,帮我择菜。母子俩开始“规划人生”。
  “如果你学业顺利的话,18岁读大学,毕业时22岁,要是考个硕士研究生,毕业就24岁了,读博士那就更大一点儿了。就算24岁硕士毕业吧,开始工作。要这么算,我觉得咱们定一个十年发展计划都用不着考虑结婚问题,现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十年后的事那就得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再定了,你说呢?”
  儿子听了连连点头,拍拍手说我做作业去了。
  我心里的重担卸下去了,听着儿子在屋里哼着极幼稚的卡通片插曲,我禁不住琢磨:明明还是个小不点儿呢,怎么就冒出这么多让人头痛的问题?不过,没办法,成长是谁也挡不住的。
  (作者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古城东街15号)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