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2007-12-26黄启峥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海鸥大雁活性

黄启峥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当前我们阅读教学急需探讨的问题。“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使我深刻体会到:强化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是关键。

一、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学生的语感也是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起来的,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抠词抠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词妙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在教学《初冬》这篇课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精读“雾中景色”这部分内容,设计这样几处训练点:第一处训练:“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这句话我重点抓住“白茫茫”一词,围绕“白茫茫是什么样子?除了可以形容大雾以外还可以形容什么?”设疑,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词语拓展的情境。当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棉田、白茫茫的浓雾、白茫茫的江面、白茫茫的雨天”等词,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凭借语境积累了词语。这样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目的。

二、找准文眼,字理析词

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我的阅读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重点问题。我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在剖析字理的同时,抓住文眼“野”字,引领学生感悟汉字丰富的内涵。《索溪峪的“野”》一课作者以一个“野”字统领全文,用轻松流畅的笔调,带我们感受了索溪峪山、水、动物以及人的野。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课文说说对“野”字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词语针对不同事物进行描写,具体的含义是否有所不同。山的“野”野在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与修饰,是一种天然的美,这野来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水的“野”野在不中规中矩,就像个性洒脱的山乡孩子,顽皮可爱;人的“野”野在人们经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举手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作者就是这样利用汉语丰富的内涵,准确描绘了索溪峪的“野”景、“野”趣,呈现出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和谐画面。有了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传达出不一样的韵味。在自己写文章时,也要准确把握运用词语,挖掘词语丰富的内涵,正所谓:大巧若拙,在简单中营造朴实的美。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重要,但不是主要的。根本的还是要进行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要带领学生在语文中走几个来回,达到人文强化、语文优化的境界。

三、积累运用,活化语言

语言是活性的,也只有活性的语言才能被随时调用、激情喷洒,最后语言的活性才能成为人的思维的活性,心灵的活性,创造的活性。语言的活性哪儿里来?来源于一篇篇课文,一堂堂语文课。

我在教学《秋天来了》第二段时,运用了“在语句学习中获得语言的活性”的策略。这一段作者取仰视的角度,写了秋之天、秋之雁。我把“秋之雁”作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这句两两相对,形式整齐,内容相辅,读来韵味无穷。在学习“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时,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读懂到运用的过程。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这天高云淡的季节里,大雁干什么呢?(学生读文回答:大雁南飞。)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得不到位,教师补充:老师把“候鸟”这个词送给你。什么是候鸟?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你知道还有哪些候鸟吗?(小燕子、杜鹃、黄鹂、天鹅、野鸭等)那么,作者为什么偏偏写大雁呢?(自古以来,大雁被文人墨客所赞颂。不是有这样的诗句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大雁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大雁是怎样飞的呢?快拿笔画出有关的语句。是呀,你瞧(课件出示: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师补充(大雁飞的时候总是成群结队的,由头雁带领下飞行,排队飞行还能减少空气的阻力呢!)秋之雁阵多美呀!你能美美的读吗?“一会儿……一会儿……”是什么意思?(学生们通过自由读、带着表情读、做着动作读、齐读、师生接读和观赏雁群的变化,不难体会到,原来“一会儿”表示时间短,变化快。)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学生思考,教师提示:比如上课的时候,上间操的时候,下课的时候,写作业的时候……还没等我的话说完,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造起句子来。)

就这样我带着学生走过了一个由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的过程,从学生精彩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的语言是活的。

四、读中品悟,积累语言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多读,尤其是要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使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用法。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可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

我在实际教学中十分注意通过朗读积累语言。例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我在执教本课时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抓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词句,品读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例如:文中有这样两处描写:1、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2、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这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文句,它展现了人与鸟之间的和谐与真情。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句的深刻内涵,我在设计时并没有在理解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这部分时就出现这个文句,而是在学习了“海鸥对老人的情”这部分内容后,再进行回读,把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与“飞动的白色旋涡”进行比较学习,入情入境地进行对比朗读,让情感在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中、在一次次投入的朗读中升华,使学生真正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学生在读中深刻地感受到:老人生前,海鸥与老人和谐共处,老人死后,海鸥对老人无比怀念,这不就超越人间的真情吗?此时的朗读不再是空洞的,而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在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语言,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鉴赏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这种和谐之美。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前提,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的“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更加丰妙的境界。

猜你喜欢

海鸥大雁活性
蛋白酶对禾花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我请大雁落山村
保护海鸥蛋
万鸟岛
大雁飞
大雁
牛奶也有“死”和“活”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
3
爱美的小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