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年高校男子跳远训练的比较分析

2007-12-08黄玉保郑双喜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3期
关键词:对象实验组速度

黄玉保 郑双喜

(1.广东药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006;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近三年高校男子跳远训练的比较分析

黄玉保1郑双喜2

(1.广东药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006;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通过调查访问和参与高校男子跳远训练,比较访问对象和实验组在跳远技术、速度、力量、心理的训练差别,并运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加以解释,为跳远训练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跳远训练;技术;速度;力量;心理

1 前言

调查发现,高校跳远运动员真正为省或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集训一般为14-16个月(部分运动员挂靠省市体校,训练时间更长)。为提高训练效果,教练员普遍对运动员的速度、技术、力量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训练手段、负荷的差异,不同周期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其训练结果不同,为此,我们随机调查访问了全国39所高校46名跳远运动员并直接参与训练,以探讨这些差异及其导致的结果,并给予建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高校男子跳远运动员46名:直接参与训练实验11人,访问35人;教练共42名:直接参与训练实验3名,访问39名。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访问2004年7月-2006年8月期间调查访问参加省级和全国性高校田径比赛跳远教练员和运动员。

2.2.2数理统计对比赛现场、非现场调查访问的结果、参与跳远训练的记录数据进行统计。

2.2.3训练阶段周期划分42名教练员有85.71%主要采用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三个周期训练,但周期天数划分上差异较大,为方便统计,均采取三个阶段和三个周期划分。

3 训练结果

访问对象和实验组运动员经过14-16个月训练后,(1)训练前后的身高均保持不变且个体差异较小;(2)训练后体重均增长,访问对象增长均值2.86kg,个体差异较大,实验组平均增加均值1.97kg,个体差异较小;(3)训练后30、60、100米跑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比赛成绩均提高:访问对象提高均值为0.35m,实验组提高均值为0.57m,有显著性差异。访问发现,访问对象35人中有22人在赛前测试成绩不稳定,实验组11人有3人,可见,实验组训练效果较访问对象好。

4 训练比较

4.1技术训练

调查统计表明,访问对象和实验组都采取:短、中和全程助跑起跳结合落地的分解和完整技术、弹板起跳练习腾空技术、各种跳跃接落地动等手段进行训练。实验组在助跑起跳时更注重采用:(1)短、中程助跑起跳结合落高海绵练习,(2)短、中程助跑起跳结合越过横杆或触高悬物练习。好的助跑起跳是在保持较好的快速助跑前提下努力加大起跳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它要求运动员在高速助跑起跳过程中能清晰地“体识”到:助跑的速度节奏,起跳腿早发力快伸展的踏跳以及大幅度快摆动腿手臂的动作过程,起跳腾起角的大小,起跳时挺髋(加大起跳腿髋关节的伸展速度和幅度)、挺胸、提肩等各种技术细节。要获得这些清晰的“体识”并使之形成“自然反应”(自动化)和具有“高度控制感”,助跑起跳技术训练一开始必须朝这方面发展。采用有到无标志物“跑格”结合跳远技术练习,快速有节奏助跑起跳结合大幅度摆腿手臂摸高标志物、越障碍放腿(控制起跳角度)的方法,以发挥助跑速度,控制起跳高度、腾起角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访问对象和实验组在各阶段第1、2周期基本采用短中程助跑起跳的分解、完整练习,第3周期时采用中长程的助跑起跳完整练习,每个周期每次试跳达到个人最高强度基本相同:90-100%。可见,在高强度下训练助跑起跳技术已成共识。但在训练量上,访问对象每周训练次数比实验组多1-2次,每次训练课重复的次数(20-25次)比实验组(15-18次)多5次以上。

冯树勇指出:技术训练对运动员体力和神经肌肉系统要求比较高,运动员必须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如果遇到运动员出现技术感觉较差难以正确完成技术动作时或机体出现疲劳时,应停止练习。然而,调查中发现,访问对象88.57%的运动员在训练中被要求:“在最累的情况下,也要把技术动作和运动量完成”,“培养运动员在无状态下也能保持技术动作定型”。谈到助跑,亨亭顿教练在1990年的训练中要求鲍威尔平均每周助跑40次,马托斯教练为了使佩德罗索助跑做到快又准,曾经要求他一周中最多助跑过100次。但这是助跑训练不是助跑起跳训练,注重的是提高速度节奏和准确性。显然,用大运动量和高强度、训练次数密集的训练去要求运动员正确完成技术动作是很难做到,这只能使要么运动强度不够,要么难以正确完成技术动作。

4.2速度训练

为了不断改进或完善运动员跑的技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和起跳的准确性,两组教练第一、二阶段都采用了(1)强度80-95%的80-200米计时跑或慢快变速跑及7-12min的次间间歇;各周期每周训练维持1-2次,重复次数保持在3-5次;(2)强度95-100%的30-60m加速跑及3-5min的次间间歇速度训练,各周期每周训练维持2次,每组2-3次,重复次数保持在3-5次,但实验组第三阶段第2、3周期每周的速度耐力训练保持2次,访问对象为0-1次;实验组每个周期每次速度耐力、绝对速度训练课的重复次数比访问对象多1-2次。Hirvonen等人指出:在短时间最大强度的百米跑中,ATP、CP大量消耗,其中CP由准备活动后的10.9±0.4下降至5.6±0.8,跑5.5s后CP消耗量达到原始数量的88%,10s时消耗100%,此时,糖酵解增加以维持ATP再合成,导致输出功率减少,血乳酸增加,机体疲劳加快,跑速自然下降。跳远从准备活动到比赛过程,它要求运动员至少5次以上的试跳都要保持有快速跑的能力,尽管一般情况下ATP、CP在6-10min可以恢复,但比赛的气温、心理压力等大量消耗着运动员能量,ATP、CP的恢复因此显得慢,其对糖酵解系统供能的要求更大。普拉托诺夫研究(1980)指出,无氧磷酸原供能负荷后的供能能力超量恢复约48h;无氧乳酸供能负荷后的无氧磷酸原供能能力超量恢复约24h。可见,在抓磷酸原系统能力训练的同时仍需加强糖酵解系统能力训练。访问对象在比赛期(第3周期)只进行短距离的绝对速度训练(含助跑起跳),很少进行速度耐力训练,会使运动员跑速能力逐渐下降。

调查还发现,访问对象只有25名运动员在第三阶段第3周期时把加速跑和“跑格”结合,实验组则第二阶段起常使用;实验组常运用高速摄影机获取运动员的最快跑速的步数与渐进平稳加速跑的起点并加以利用,而访问对象很少这么做。助跑最高速度点和步数是助跑起跳的关键,步长、步频的变化节奏影响稳和准确,有无标志物“跑格”结合加速跑训练以及高速摄影机的配合,能使运动员很好地掌握和控制自己在各种状态下的速度节奏,增强起跳的信心和准确性。速度能力下降,跑的技术不稳,对助跑加速点、起跳点的准确性缺乏信心,这可能是访问对象在跳远比赛时成绩提高幅度不如实验组的原因之一。

4.3力量训练

访问对象和实验组都采用:负荷逐渐递增重重,复次数减少,个人强度在90-100%的“金字塔”方法和杠铃抓举、抓提、蹲和多级跳(跳深和负重跳)、仰(俯)卧起坐等手段进行训练。不同的是,实验组经常采用坐蹲(膝关节控制在120-150°)和采用俯卧腿部拉橡皮筋跑计时、直臂提拉进行训练。采取此训练主要是:第一,跳远的助跑速度需要腿部蹬摆结合,腿部后肌群的快速收缩加快了跑的摆速,提高助跑的速度,而俯卧腿部拉橡皮筋跑计时正是为此设计;第二,直臂提拉时臂部用力姿势与跳远起跳瞬间手臂的提拉动作一样,对提高身体重心,保持身体平衡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跳远运动员的起跳腿在踏跳的过程中最大屈膝角为135-145°,故无需太多的训练深蹲。

另外,访问对象主要采用单一的力量(最大或快速或爆发力)进行训练,实验组主要采取最大负荷和次最大负荷量相结合(完成承受重量的快速动作后立即完成2-3次较轻重量快速动作或快速跑、跳)。跳远要求提高的是运动员的速度力量不是重量,运动员在进行最大力量训练时,由于承受重量较重,肌肉收缩的速度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主观要求尽可能快速完成动作,使神经系统得到训练,随后安排一定数量的次最大负荷的力量或跳跃(快速跑)练习,此时神经肌肉系统仍然会指挥肌肉进行快速收缩,使最大力量有效地向快速力量转换,肌肉较快的恢复原来的长度,得以放松,提高了运动员肌肉的协调性和肌肉间的协同性,避免肌纤维的明显增粗和保持肌肉的弹性,将在最大力量训练中获得的训练效果转化为快速力量的提高。或许这是12-14个月训练后访问对象体重增长大于实验组的原因之一。

4.4心理训练

实验组和访问对象教练主要采取的心理训练:(1)表象训练法,“助跑前想象助跑起跳落地的整个动作,不要去考虑成绩”;(2)暗示训练:“我肯定能跳出好成绩”;(3)比赛(模拟)法:多参加跳远比赛,通过比赛积累经验,提高信心;(4)完成目标法:要求运动员比赛时跳出平时的成绩,而不是第几名;(5)转移注意力:比赛时听音乐等。

访问中,访问对象39名教练中有32名在平时训练时偶尔告知运动员在助跑起跳前结合表象和暗示法进行训练,但不做强调,其余的教练没有提过,直到大赛前两三个星期有35名教练重点要求。与之相应的是,赛中访问对象35名运动员只有4名能较清晰想象整个助跑起跳过程,其余31名回答“大概”或是“不是很明确”,也只有7名运动员采用了暗示法。而实验组11名全部能清晰回答和采用了暗示法。祝蓓里指出:运动员在放松的条件下采用视-动行为演练的方法,能使他们在想象中体验到参加运动时可能产生的各种生理反应,是一种具有良好心理效应的心理训练方法,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经过长期地、系统地进行方能掌握。可见,仅仅靠两三个星期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验组在第一阶段第2周期就开始接受有计划的表象和暗示训练并与实际助跑起跳结合,训练中,我们常要求运动员每次跑跳后判断:距离加速点的远近、起跳时起跳点的位置,以提高他们对加速点和起跳点的正确判断和实际的调整。

倒U型理论提示:运动员在竞赛中常面临着诸如运动操作的恐惧、比赛的压力、失败的挫折、对手的暗示、教练员的批评、观众的起哄等种种复杂应激,该应激程度远大于平时的训练,而以赛带练的实质包含了应激——应付现象,通过参与较多的比赛,进而通过采用正确的应付策略,对比赛应激产生适应,最终保持甚至提高了竞赛运动表现。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高校男子跳远运动员训练一开始应把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能力和重点提高专项能力相结合。“跑格”,快速助跑起跳摸高、越障碍以控制起跳腾起角,最大负荷结合次最大负荷量下的坐蹲、控制膝关节角、俯卧腿部拉橡皮筋计时跑等训练手段更符合专项特点的要求。

5.2建议比赛期仍需加强绝对速度和速度能力的训练,速度障碍的克服训练可采取强度高中低反复进行;技术训练最好在高强度高质量下完成;力量训练中更需要最大负荷和次最大负荷量相结合;良好的竞赛运动表现是在长期、系统地对运动员进行各种心理训练和多参加不同的比赛中获得的。

[1] 普拉托诺夫著,陆绍中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Z].武汉体育学院编,1986.

[2] 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D].2001.

[3] 祝蓓里.心理训练效果理论解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43-47.

[4]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91.

[5] 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D].2002.

[6] 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ComparativeAnalysisontheTrainsofMen’sLong-jumpinUniversityinRecentThreeYears

Huang Yubao1,Zheng Shuangxi2

(1.Dept.of P.E.,Guangdong Medicine College,510006,China;2.P.E.Schoo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Guangdong,China)

Through the inquisition and the participate of training in men’s Long-jump in colleges,the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tiations of the training between experiment set and the visit set in the long -jump technique,speed ,power,mental state distinct,and makes some explain to these training methods with physiology and sport psychology theories,which provides the actual meaning theories and method for long-jump training.

long-jump training;technique;speed;power;mental state

2007-03-06

黄玉保(1972-),男,广东博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对象实验组速度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行驶速度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速度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图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