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育应注重对新闻真实的历史性考察
2007-12-07张永
张 永
新闻传播史是一部真实与虚构、放大与遮蔽混杂并存的历史。绝对的客观是没有的,同样,绝对的真实也是没有的。但新闻真实性原则作为一种理念和追求,应该得到尊重、坚守和贯彻。
新闻教育,是指以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等为课程体系,培育新闻事业专门人才以及完善相关专业、其他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实践活动。
不坚持真实性原则危害大
坚持真实性,才有助于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一切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都建立在真实的、全面的情况之上。人们获得客观世界的变动的情况当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但大众新闻媒介无疑是人们获得重要事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动,不论是领导机关的重大决策,还是企业单位的生产安排、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
搞假报道,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1958年~1960年报纸上的浮夸风和十年内乱时期的“造谣新闻”、煽动性新闻。我国媒介受极左思想影响,曾经刮起“浮夸风”、“共产风”,鼓吹农业生产“放卫星”,如1958年的《人民日报》吹嘘小麦亩产8585斤(7月12日)、早稻亩产36956斤(8月13日)、棉花亩产8000多斤……
1961年刘少奇曾严厉批评这种现象:
“三年来,报纸在宣传生产建设成就方面的浮夸风,……对实际工作造成了很大恶果,你们宣传了很多高指标、放卫星,在这个问题上使我们党在国际上陷于被动,报纸上宣传大办猪场,结果是祸国殃民。”
1967年5月22日,“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当局迫害斗争委员会”用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形式,开展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港英当局宣布实施《紧急条例》后,群众继续游行抗议,港英警察开枪打死一名工人,数十人被捕。当时,新华社报道港英警察打死打伤游行工人二三百人,《人民日报》冠以“血腥大屠杀”的惊人标题刊登,激起人民的义愤,以致发生了港英警察和我边防部队交火和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涉外事件,新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声誉降至“冰点”。在这类事件中,媒体放弃真实性的原则,以煽情的手法推波助澜,作用很坏。
我党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言论和做法
我们党历来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早在1925年,毛泽东在写《<政治周报>发刊理由》时就明确提出:“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毛泽东在1959年6月20日作出批示:“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一点也不要隐瞒。”“工业方面的重大事故灾害,也要报道,讲究对策。”
新闻真实和情况反映真实,是党和人民相互联系的这座桥梁上的钢铁支柱。一旦真实性原则受到动摇,这座联系的桥梁也将动摇。关于这一点,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有中肯的论述:
“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添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以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为例来论述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他反复告诫记者:“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因此,你们做得好,对党和人民的帮助就大;做不好,帮助就不大;如做错,来个‘客里空,故意夸大,反映得不真实,就害死人了。”这个论断是很深刻的。
周恩来1950年元旦给《新华日报》题词“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报道真实新闻,忠于事实、忠于真理有时的确需要奋斗。
陆定一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全面地论述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陆定一的这些观点经受了60多年的考验,今天依然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指导原则。
江泽民1989年11月在新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虽然我们党和宣传战线的领导人一再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但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1947年一直延续到1948年春天的反“客里空”运动,教育了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大大减少了新闻失实的情况,提高了解放区党的报纸的权威性。
1979年7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指出,“要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大力加强新闻必须真实的宣传和教育”。公开揭露像《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1976年4月8日《人民日报》),《大辩论带来大变化》(1976年1月14日《人民日报》)等新闻的造假行径。
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当前新闻报刊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明确强调“不论表扬和批评,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同年,中宣部新闻局拟订《记者守则(试行草案)》10条,其中第二条为“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第三条为“严格尊重事实,严禁弄虚作假”;第四条为“掌握唯物辩证法,切忌主观主义”。
1984年6月26日至7月1日,中宣部召开了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会议纪要提出“要在新闻界开展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活动,把杜绝失实、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问题,作为新闻单位整党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新闻失实现象远未绝迹,重大失实事件仍时有发生。江西省发生了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子被拔高宣传为“自学成才”的重大“典型”,多家媒体以讹传讹,造成恶劣影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作了重要批示:“这样的丑闻何年何月能大大减少,如何不让其发展到十分荒唐的地步,请有关部门商量,列出几条措施。”于是,中宣部又于1985年1月15日发出《新闻单位应在整改中认真解决新闻失实问题的通知》,强调“最重要的还在于我们没有从思想上对真实性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过去那种‘事实为政治服务以及‘三突出等‘左的流毒影响没有肃清,加上采访作风不深入、工作制度不健全等,使得失实问题成了一个‘顽症。”
1988年11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审读的内容之一就是“新闻报道、图片是否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1991年1月19日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
2003年9月23日,李长春在与省以上报纸总编、电台电视台台长座谈时强调:“坚定自觉地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问题。”
必须正视历史,恪守真实性原则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和回顾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闻教育必须正视历史,不回避、不粉饰,必须毫不松懈地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贯彻到教学内容之中。新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博,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界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历史回顾,我党在新闻工作中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新闻轨迹的梳理,这些应该是必讲、必学的内容。这是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专业精神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必然要求。
列宁在谈到新闻真实问题时曾说:“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报纸“要向公众作全面介绍,阐明真相,不吹嘘,不浮夸,也绝不散布谣言和传播见不得人的小道消息”,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起政治上的灭亡。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才能使党和人民心连心,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那种以打着维护党的威信、维护领导声誉的幌子,在新闻上唱高调、涂脂抹粉甚至颠倒黑白的做法,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在脑后,后果是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领导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彭菊华、邓洪燕:《新闻学概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2.《列宁全集》,1987年中文版,第11卷,人民出版社。
3.陈扬勇:《苦撑危局》,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楊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党委宣传部)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