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舆论监督的理念与立场

2007-12-07

新闻爱好者 2007年24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毛泽东报纸

童 兵

同列宁、斯大林在主持布尔什维克执政初期十分重视舆论监督一样,中国共产党人也特别强调利用新闻传媒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积极性与必要性。

在毛泽东领导下,新中国建立不久颁布的关于新闻工作的第一个重要决定,便是号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利用我们党的这一决定防止和反对党内的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这个重要文件的名称为:《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文件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党成为执政党之后牢牢掌握批评武器的重大而紧迫的意义:

“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在今天更加突出地重要起来了。因为今天大陆上的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党已经领导着全国的政权,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而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由于这些新的情况的产生,如果我们对于我们党的人民政府及所有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公开地及时地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就要被严重的官僚主义所毒害,不能完成新中国的建设任务。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共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中央的这一决定,突出而生动地体现了一个执政党成熟清醒的政治头脑、恢弘旷达的胸怀和通达民主的作风。这一决定,也是我们党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和光大。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已经估计到在敌人的糖弹面前,有些共产党员要打败仗,但他坚信共产党垮不了,共产党必将勇往直前。他说:“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①

1954年7月,党中央又作出《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批评全国不少党组织和新闻机构,对于上述中央关于利用报纸刊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不是执行得很好,而是基本上执行得不好。为此,中央责成各级党委和新闻机构,要进一步强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极端积极性,要明确规定必须以积极广泛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衡量报纸党性、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如此重视报纸批评与舆论监督,首先是对作为执政党历史使命的重视。早在1945年民主派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就表示了胜利后要抓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决心。当时黄炎培对毛泽东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有一个周期率的支配力,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希望中央诸君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对黄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那就是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堕落,只要人人起来负责,就不会人亡政息!”1949年3月25日,当毛泽东开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起程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登车前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做李自成!历史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在中国的历史上,即便是在封建社会,最高执政者也总是分散下属的权力,让他们相互监督与制约。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掌行政,太尉主军事,御史理监察。以后各朝各代的体制虽多有变革,但监察制度始终不废。及至太平天国,重要领导人洪仁,还在《资政新篇》中提出,让民间办报,各省设新闻官,有助于对地方官的监督,“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之公议矣”。②

王韬、郑观应、严复、梁启超、于佑任等许多近现代报人都强调舆论监督之重要。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提出:“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也。”他认为,政府是“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而“报馆者,即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也。”

中国新闻界有舆论监督的好传统,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这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牛痘疫苗的作用,人就增强了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1954年4月毛泽东找胡乔木等人谈话,提出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方针。毛泽东说:“开,就是要开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管,就是要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关键。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不好。”③

邓小平也极为重视监督与批评。他在1957年提出:“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八大强调了这个问题。毛主席最近特别强调要有一套章程,就是为了监督。毛主席说,要唱对台戏,唱对台戏比单干好。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会脱离群众,犯大错误。”④

邓小平不仅坚持实行舆论监督,而且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有效性,以务实的态度,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进行舆论监督的方针和方法。他强调,报纸批评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批评。在什么范围内批评,用什么方式批评,要合乎党的原则,遵守党的决议,有利于保证党的统一和战斗力。批评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消极的。报纸批评,要抓典型,做到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做一点好坏对比,这样的批评才有力量。批评要采取民主的说理的态度,坚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决不能把批评看成打棍子,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报纸上的批评不要把个别和局部夸大为普遍和整体。我们的宣传,要防止在群众中造成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印象。

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中国共产党党报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舆论监督”一词,大概是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主持党中央工作后,实施舆论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1993年,中共中央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要“發挥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综合作用”。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定》,决定规定要批判、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1997年中共十五大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职权,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

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执政以来,进一步增强了实施舆论监督的自觉性,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也有所强化。2004年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设专节规定舆论监督的使用和操作要求。文件规定,在党的领导下,新闻传媒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和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新闻传媒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方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这一年通过的另一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规定,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专门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支持和保证政协依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选举权、控告权、申诉权。这些规定,把舆论监督的内容、要求、职能、渠道讲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刻,也更有效和更具操作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重视民主监督,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提出了党内监督的要求。到党的十六大,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成为政治报告的重要内容。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的,“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歷史条件下,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党和政府重视舆论监督,人民群众欢迎舆论监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⑤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希望,看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希望。

注释: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②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③《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页。

④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页。

⑤《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4月17日。

(此文为童兵教授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系列论文的第四篇)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毛泽东报纸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报纸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1949,毛泽东点将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