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真实性缺失原因及对策

2007-12-07李天福

新闻爱好者 2007年24期
关键词:真实性

李天福 宋 蓉

新闻真实性命题是新闻界争论很久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写作实践中积重难返的现实困惑。探讨新闻写作真实性问题,既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本质,又对新闻传播实践活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義。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界定

笔者认为,新闻真实既不是主观的随意生造,也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事实罗列,而是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准确、全面、辩证的如实描绘。新闻真实性一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二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前者要求真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这是真实的基本要求;后者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即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要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具体包括——

对事实的整体报道必须确凿无疑。新闻最基本的功能是告知事实信息,而事实是已经发生、存在和正在发生的真实情况。至于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要怎么做等不一定去评说。这就要求新闻写作首先必须确保所报道的基本事实确实存在,确凿无疑,而非凭空捏造。

对事实的描述必须具体准确。一要具备新闻基本要素。新闻要素是把事实弄清楚的起码条件,是通向新闻真实的基本台阶。新闻写作不可随意省略基本要素,要将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及与事件相关的人或物等表达清楚。二是交代必要的新闻背景。任何个体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在纵向、横向上,它都和其他一些事件有着或近或远、或紧或松的关联。某些事件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中,才能完整地表现自身的意义。因此,在新闻作品中加入必要的背景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事实的本来面貌,确保真实性的进一步实现。三要精确报道事件所涉及的数字、数量。精确的数字是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新闻作者应该具有明确的数字观念。常见于各种媒体的“不少”、“一部分”等含糊笼统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描述。此外,在描写场面上,只做全局扫视而缺乏生动细节、只注重群体气氛而忽略个人的感受和差异等写法,也是流于空洞、概念化的描述。

对事实的分析评价必须客观有据。新闻写作中,立意的角度、剪裁的尺度、叙事的色彩、遣词的褒贬、语气的轻重等,都不可避免地体现着写作主体的思想或情感倾向。可以说,新闻写作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倾向性,所谓“保持中立”的“零角度”报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这就要求作者要在追求客观存在和主观反映的一致性中实现新闻的真实性,要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深深地植根于写作对象之中,处处以事实为依据、以写作客体为由头有感而发,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从而准确地分析事件产生的动因、发展的驱动力、它的意义以及走向。也就是说,对新闻事实的原因、结果、逻辑关系等分析、评价必须客观、准确、全面。要杜绝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反对脱离事实的架空议论和言不由衷的过度抒情。

对事实的报道要与同类事实一致。对一篇独立的新闻报道而言,只要它的五个“W”准确无误,这篇新闻报道就是真实的。但是对于大众传播媒介而言,除了保证每篇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外,还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而完整的图景。

对特殊事实的报道要揭示其本质。在新闻写作中,如果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真实上,就很容易说错话。这就要求某些报道既要做到事实真实,又要做到本质真实。

事实真实要求:新闻所写的内容必须与事件发生的原始状况相符;在细节方面,不得添油加醋、移花接木、夸大缩小;必须照引原话,可有合理的选择,但不得对原话进行歪曲、增删,更不能断章取义。本质真实要求:新闻写作必须摒弃虚假现象和表面现象;要努力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事物,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深层本质和内在规律。

新闻真实性缺失动因分析

过分突出宣传功能导致形式主义新闻出现。片面理解新闻的宣传功能,过分强调新闻为某一动机服务,必然导致主题先行,使得传播主体的意愿与受众的要求割裂开来,最终不知不觉地弱化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现在,一些事实不多、概念不少、新闻不多、标签不少的会议、领导讲话、发展纪实等“应景类新闻”,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新闻中的反映。这些新闻,采访前定好框框,符合主观意图的材料就精心编排,否则就视而不见,要么一切都好,要么一切都坏。这些报道,事实还是这些事实,角度随“大气候”而变:强调速度时,说产值上升了多少,效益比避而不谈;强调效益时,又把产值压低,效益比自然就上升了。

一味迎合受众口味导致新闻价值取向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功能开始由单纯充当宣传工具转向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但是,一些记者甚至部分媒体由于过分地强调以满足读者要求为出发点,有时为迎合受众的口味在新闻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偏差,过分强调新闻的新奇、刺激、趣味等,一味利用离奇、怪异等内容去吸引受众的眼球。而现实世界是真实的,为媚俗而“备用的料”不会天天发生,于是,造假就在所难免。

物质金钱利益诱惑导致“有偿新闻”产生。市场经济给新闻事业带来了生机,物质利益的诱惑却使一些媒体在功能的发挥上出现了偏差,也让部分新闻工作者走上了迷途。一些媒体与单位“联谊”,一些企业发布新闻与发送礼金兼施,一些记者送稿与送人情并举。于是,有偿新闻产生,新闻与广告混杂,新闻“掺水”现象严重,美化、拔高、炒作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违法经济活动大造舆论。一旦染上铜臭,新闻的真实性就必然大打折扣。

主观因素及采访作风影响报道的客观具体。现在的记者大多较为年轻,学历较高,充满了青春活力,但多缺乏新闻敏感和鉴别信息的经验。有些记者常常忽略了“记者要当第三者”的客观原则,爱当仲裁者、执法者、代言人,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采写情绪化;由于知识面、社会历练等因素,不能把报道客体置于全局考虑,看问题易失之辩证。

有的记者单纯追求发稿量,却不愿花费时间、精力深入采访。跑农业的很少到农村,跑工业的不熟悉车间,跑教育的不了解学校。有的习惯跑领导办公室听汇报,喜欢躺在沙发上看材料,偶尔到基层也是走马观花,信奉“一听二信三写四发”,结果只能使采访浅尝辄止,使报道语焉不详。

制度不健全导致对新闻写作真实性约束不够。目前,新闻传播领域仍然缺少有力的规范约束,行业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也不健全。有意造假者清楚,自己有许多逃脱处罚的机会。为了物质利益,为了精神满足,为了完成写作任务,他们便随意造假,率性而为,有的甚至到了缺乏节制的地步。

新闻真实性实现对策思考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力量的基本来源,是中外新闻事业的普遍要求。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确保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基本对策。

遵循新闻纪实的三个规则

语言运用的文采节制规则。文学体裁为了追求文采可以选用所有表达方式,可以集中词汇详尽形容,而新闻作品首先要求把事实写清楚,通过传播事实,达到影响舆论的目的。这决定了新闻语言的朴实性、具体性,要求直接使用“事实材料”,运用“用事实说话”的表达方式,使事实真实、具体。这就要求新闻写作应限制华丽的文采,即遵循文采节制规则。

文采节制规则要求,新闻要实实在在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刻意雕琢、任意渲染,坚持以叙述笔法为主,将新闻的基本要素交代清楚,避免说空话,坚持客观报道;尽量少用形容词、华丽的修辞方式,让“用事实说话”以外的表达方法、偏离具体事实的文字语言,如虚拟描写、夸张形容和议论抒情等尽量远离。

叙述事实的单一层次规则。文学创作常有许多并列的叙述方法并形成多元系列,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叙述又分顺序、倒叙、插叙,描写又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工笔、白描等。而新闻纪实方法却遵循单一层次规则,只有一种表达方式,即叙述事实或者叫“用事实说话”。

在这个统一的表达方式中,新闻纪实方法又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特别叙述,又叫特写材料,是对人与物的特别描写,是对新闻事实中的人与物突出个性特征或场景特征的纪实方法;二是完整叙述,又叫情节材料,是对新闻事实中人与物构成的事态、突出行为形态完整的演变环节的纪实方法;三是简要叙述,又叫简要事实材料,是对新闻事实发展演变环节只取要点或只写阶段性事实结果的纪实方法;四是概括叙述,又叫概括事实材料,是对两个以上事实进行综合分析而提炼出具有总结性、代表性事实的纪实方法。

这四种方法不仅统一于一种表达方式中,而且再现事实的深度和广度也明显不同。正确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就能遵循叙述事实的规则,就能进一步确保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认识积累的准确优先规则。新闻是变化着的事实的记载。没有变化,就没有新闻。新闻要捕捉、反映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就要运用作者的新闻敏感。这就涉及新闻写作者的新闻敏感在写作过程中的正确发挥和运用。

新闻敏感类似于作家的创作灵感,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创作灵感可以和写作直接接通,因为作家有权调动全部积累塑造艺术形象,他们的灵感可以不受事实的约束,可以直接推动笔下生花。新闻敏感则不能,作者的新闻敏感与新闻写作的接通不能一步到位,它要先服从“本次采访”的全部事实对“富有新意的认识”进行含量比较,看是否与事实相吻合,然后才能用“新意”指导写作过程。如果作者的新闻敏感符合事实的本质含量,他所產生的这一新闻敏感则是一次准确的“有新意的认识冲动”,否则,他的新闻敏感便要被本次采访的事实含量堵塞,要么自然消失冷却,要么对原有的认识冲动重新调整。没有新意,可以不写;虽有新意但事实含量不生动,可以就此篇报道放弃生动性的追求,但绝不为了新鲜生动而放弃准确,扭曲或者夸大事实。这就是准确优先的规则。

准确优先规则要求,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新闻敏感不能直接变为新闻语言。新意,不能超越事实含量;思想积累和文笔积累,不能替代事实成分;作者不能为了求“新”而对事实添枝加叶、无限拔高或者以偏概全。

建立新闻真实性监督约束机制

新闻写作真实性的现状迫切呼唤新闻真实性监督约束管理机制的建立,呼唤新闻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新闻行业标准的出台。

首先,全社会以实际行动重视对新闻真实性的监督。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其他部门要密切配合,新闻行业自身更要见行动。要开展新闻打假的“综合治理”活动,要对虚假新闻一查到底,要打击新闻报道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

其次,要尽快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和新闻行业制度规范。要把新闻真实性作为质量要求列入法律保护范畴,通过建立行业标准为新闻打假确立基本依据。

再次,要对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发布者给予严厉制裁。对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媒体、对缺乏起码新闻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要从经济上加以处罚、从法律上追究责任。情节严重者,可停止出版发行或取消从业资格。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作品的直接生产者。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提高记者、编辑的素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他们才可能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有偿新闻,主动防止虚假新闻。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关键是思想作风建设,加强政治、业务、作风、道德等修养,全面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

首先是激发高昂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让他们意识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维系着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数据、细节和事实。其次要注重强调新闻工作者知识领域的拓展。新闻写作涉及的领域很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教育、科技等无所不包,稍有不慎就可能说外行话,就会导致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偏离。因此,随时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积累,是新闻工作者的要务。再次要培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要教育记者深入生活抓“活鱼”,深入群众抓事实。不要满足于蜻蜓点水,不要停留在第二手材料上,不要用汽车轮子代替自己的腿脚,不要简单以电脑制作取代头脑的思考,要用踏实的工作作风换取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真实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试析新闻与文学真实性的区别以及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研究
新闻报道如何在保证真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