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拒绝断裂
2007-11-28刘建
刘 建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保护灿烂的文明奇迹方面,印度可垂范世界,对老德里城的坚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例证。
老德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留下来,虽历经三千余年,而基本上没有受到伤筋动骨的破坏。众多气势恢宏的古代建筑,向世人诉说着它那悠久曲折的历史和灿烂多彩的文化。只有七十余年历史的新德里为英属印度政府从加尔各答迁都德里时开始兴建,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正式成为首都。作为行政中心,新德里疏朗、明快、庄严、大气,颇具现代感。新旧德里是两个紧密相连而又差别迥然的城市,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共存,传统与新潮并在。我们不能不佩服当年决策者在老德里之南择荒地另辟新都的远见卓识。他们完整地保留了一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了历史。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把保护文化遗产定为文化政策的首要目标,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文物保护政策,印度议会和各邦议会还先后通过了多项文物保护法规及环境保护法案。除老德里外,印度尚有5000多处文物被印度考古局精心“呵护”着,这些遍及各地的历史文物恰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吸引世人对印度文化的注目。
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为源头和基础,现代印度文化就有了丰厚的底蕴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的现代性与世俗性。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建国方针之一,这一方针从根本上影响了印度文化的走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昌明,印度文化表现出的现代性和世俗性已经十分明显。与那些政教合一或政治宗教化的国家相比,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成就显而易见。
从未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印度人不断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及不合时宜的东西,但从来没有企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因此,印度文化没有遭到人为的禁锢和破坏,也没有发生断裂或断层,而是在不断的自我革新中稳步发展。19世纪下半叶,印度以宗教改革、文学革新和民族主义运动为标志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增强了印度人的民族意识。然而,在这场运动中,在探寻印度近代落后的原因之时,并没有人将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归结于传统文化,相反,人们倒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利器。例如,圣雄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主义,就是在继承古代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关于“不杀生”戒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如果说印度殖民地时代曾被迫接受西方文化,那么现在的印度则是在积极地吸收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文化,用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印度文化巨人泰戈尔就极力主张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作为印度文化的营养。他并不认为印度文化弱不禁风,以至于倘若与其他文化接触便会分崩离析,因此,他反对必须与世隔绝从而使印度文化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狭隘心态。在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方面,印度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都可以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并用英语工作。
印度新兴一代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正以各种途径接触越来越多的世界文化与文明,并转化为自身的力量,推动印度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