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剧场”
2007-06-25陈统奎
陈统奎
当中国人把股市当作一夜暴富的"梦剧场",危机其实已经来临。
"天天后悔,每天就像在热锅上……"5月30日下午3时,股市收盘,35岁的上海"新散户"徐景先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走出浦东陆家嘴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的大门。这天,因印花税上调0.2个百分点100多个股票跌停,徐景先入市一个月以来"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
"金钱博弈,玩的就是心跳。指数、股价越高,心灵脆弱的新散户可能越难承受。"徐景先说的是实话。近来,沪上各大医院心理咨询科、私人心理咨询中心"生意兴隆",一位心理咨询师甚至调侃说,面对焦虑症状的来访者,问一句"最近是不是做股票了",结果八九不离十。
财富效应
这些日子,杨晓常常放弃开车,选择乘公交车上班,因为可以听到太多的人谈股票。她是沪上一家银行的高级经理人,业余兼职做心理咨询师。"我周边的许多老股民也开始躁动了,因为今年股市他们赚得没有新散户好。"杨晓觉得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在一般国民心里,50年代至70年代末,财富能力是节俭;改革开放20多年来,财富能力是储蓄;然而,2006下半年开始,随着中国股市火爆,"忽如一夜春风来,万千股民心花开",太多一夜暴富的传说,带动都市白领、退休人士、大学生、清洁工,甚至出家人加入这场逐利行动,中国人的财富能力,似乎就看你有没有胆量入市。
杨晓说:"我根本不必看指数就可以判断股市走势,哪一天来我们银行取钱的人多,股市就升,如果没人来取钱了,股市就要跌。"
"牛市"、"基金"、"理财"……这些词汇如今再一次进入了流行语的排行榜。杨晓的一位朋友开了一家小工厂,小老板告诉她,企业的业绩正在下降,因为手下员工几乎都在炒股,几个月赚的钱顶上两年的薪水,"他们不安心工作了"。结果,躁动不安的小老板也打算买股票了。
"这是一个可怕的财富效应。"杨晓担忧地说,"盲目入市,推高价格,贪婪大行其道。"看到人们不断从银行取款投向股市,杨晓叹道:"看到周围的人一个个赚了钱,有多少人能不动心呢?"
年近六旬的范徐丹辛辛苦苦积蓄了100万元,准备给儿子买婚房,最近咬咬牙把这笔钱从银行取出来买股票了。与千千万万新股民一样,范徐丹对股市一无所知,她买股票全听周围散户的介绍,这位退休的上海公务员就这样冲上了财富赛道。
然而,没几天范徐丹就后悔了。"泡沫说"时不时喧闹一阵,范徐丹手中的几只股票也像过山车般涨涨跌跌,范徐丹开始吃不好,睡不香。一天,范徐丹出门逛街,突然感觉心脏狂跳不止,胸闷难忍,马上停步深呼吸,好久才平静下来。
那一刻,范徐丹惊恐万分。第二天,范徐丹就去了上海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王怀齐的咨询室,她说:"如果再不来这里,那要死人了。"
王怀齐告诉记者,这一类急性焦虑症患者一般都会有"大祸临头"、"死亡即将来临"的感觉。他分析说,范徐丹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从未学过什么理财,心平气和过了大半辈子,如今把所有的积蓄投到股市,"这是她一辈子都没承受过的压力,出现焦虑症并不奇怪"。王怀齐说,在范徐丹心中,为儿子准备的这100万元甚至比她生命还重要,她整个生命的安全感和价值体系会随着这笔钱的波动而波动,而"认识金钱价值和获得心灵的满足"应视为当下最珍贵的财富能力。
当中国人把股市当作一夜暴富的"梦剧场",危机其实已经来临。
"股票寡妇"
5月,一位特殊的来访者走进王怀齐的心理咨询室。鲍春雨是一位30多岁的小白领,最近丈夫炒股而情绪波动,整天烦躁不安,动不动就和她吵架。她上网一查,"原来这是股市焦虑症!"
鲍春雨于是劝丈夫去看心理咨询师,岂料丈夫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又骂了她一顿。鲍春雨不甘心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被股市搅局,她干脆替丈夫做心理咨询,请王怀齐开"方子"。
鲍春雨说,夏阳是沪上外企的白领,年初以来,把自己的薪水投入股市,短短几个月,他买的几只股票一路飙升,把一年的薪水都赚到手了。夏阳不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却深信这是自己夜夜分析行情的收获。于是,每天吃过晚饭就一头扎进书房上网分析研判,把鲍春雨冷落在一边。
最近,鲍春雨发现丈夫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当天日报股市评论,下班回来就把电视锁定"第一财经"频道,除了吃饭,开口闭口,除了"股票"还是"股票"。有时候已经上床睡觉,他却会又跑到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听分析,累了回来睡觉,睡不着又跑出去,如此反复折腾,深夜2点还不能入睡。鲍春雨想安慰丈夫,却常常被训斥,只好闷闷不乐。
"鲍春雨很无奈,她成了一名股票寡妇,就像足球大赛期间的足球寡妇一样。""足球寡妇"是对大赛期间那些被老公冷落的女性的称呼。
纳西穆·尼古拉斯·塔勒波是美国Empirica资本公司的创始人,他描述过一项国库券资本投资的研究结论:随着时间跨度缩短,挣钱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如果时间跨度是1年,赚钱可能性是93%,如果是一个月,可能性就减为67%,如果是一天,可能性减为54%,如果是一分钟,可能性则只有50.17%。
也就是说,当一个投资者每天甚至每分每秒念念不忘自己的投资时,他看到的获利可能性是不大的,恐惧感相应增加,于是焦虑来临。塔勒波说:"每次当我看到投资者在手机或掌上电脑上查看实时股价,跟踪自己的投资组合的变动时,我只有笑笑。"
前摩根士丹利首席战略官巴顿·比格斯评论说,当一名投资者把目光放在短时的跌涨上,他所关注的实际上是他投资的波动性,而非实际收益。
"时刻不停地盯着自己的投资业绩既不利于你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你的投资结果。"比格斯提醒说,多数投资者往往掉进随机性的陷阱中,饱受短期业绩波动带来到的精神折磨。
夏阳为比格斯的判断提供了新注脚。他的妻子为什么会遭到冷遇,成为"股票寡妇",王怀齐的答案是:夏阳的"主体寄托"出现错位,"他放弃了与妻子相处的快乐,转而努力炒股追逐财富"。王怀齐说,家庭生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快乐因子,夏阳疯狂炒股已经影响到基本的生活模式。
"亿级"股民的焦虑
保安、保姆、退休教师、下岗工人、打工仔……相对于这些新散户,每天用电话操纵交易员的谢晓冬颇有实力,这位40来岁的上海实业家投下的"筹码"是1亿元。
都说新散户缺少抗风险能力,谢晓冬却说,大有大的难处。股指不断上涨,谢晓冬发现只要哪一天手中的股票涨了,他就焦躁不安,涨得越多,这种感受越强烈,而且他总有一种预感:大跌就在明天。虽然先前每一次都没有应验,但这种灾难即将来临的预感让人难以承受。谢晓冬想到尼采的一句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就凝视着你。"
心理咨询师王怀齐说,"涨是一种把握不住的焦虑,是一种危在旦夕的恐惧感。"随着股市火爆行情日日升温,媒体频频提醒"泡沫产生了"、"风险先生来了",谢晓冬终于支撑不住了,"有时候觉得快崩溃了,急促到呼吸很困难,感觉必须到医院吸氧"。王怀齐说,在心理学上这叫"惊恐发作"。
谢晓冬走进了王怀齐的心理咨询室。然而,即使坐在咨询师面前,谢晓冬依然不停地给手下打电话,打听股市信息,并发出买进卖出的指令。
谢晓冬请王怀齐原谅:"我不打电话不行,打完电话会舒服一些","如果一秒钟不掌握信息,我就完蛋了"。
王怀齐说,谢晓冬的焦虑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谢晓冬并不担心亏掉这笔钱,但股市是一个陌生的、不可知的新战场,现实与认知出现落差,心理承受巨大冲击。
"在与股市的抗衡中,他感觉身不由己,一切都不在他掌控之下,自身力量的弱小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王怀齐说,"所谓的焦虑,就是你处于一个你把握不了但你又很在乎的境地,把这个外在的东西跟自己的生命连接在一起了。"
王怀齐说,像谢晓冬这样的"成功人士",其实内在的自我非常弱小,驱使他去创造一个强大的外界来保护那个弱小的自我,尽管他可以拥有庞大的企业帝国,但是心理防线很容易崩溃。这些人在游戏规则相对清晰的实业界可能很成功,但是股市不一定适合他们的生存。
王怀齐的心理咨询室,谢晓冬几进几出了。王怀齐希望帮谢晓冬"盘点自己"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完善人格结构,唯有如此,发自心灵深处的安全感才能帮谢晓冬战胜恐惧,战胜焦虑。
杨晓分析说,闲钱、闲时和闲心是入市"平安符",拿婚房钱来赌一把的范徐丹问题出在"非闲钱"上,而全天候痴迷股市行情的夏阳败在"非闲时"上,即使是大户的谢晓冬也输在"非闲心"上,"他的心被股市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