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候鸟族
2007-05-30佚名
佚 名
刘女士夫妇四十多岁,事业成功,但却仍不打算买房,“我们自己买得起房,可以一次付清全款,但没打算买。如果只是为了一个住所就没必要买,买了干嘛?容易让人丧失活力。”刘女士表示,她先生的想法跟她是一样的。
像刘女士这样不打算买房的人,并不是个别现象。现在,正有一些收入不错、崇尚自由、生活态度随性的人,不愿意像蜗牛背负着重重的壳一样被房子束缚,他们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如同一群都市中的候鸟,潇洒自由,将沉重的买房话题搁置,将都市生存演化成诗意的栖居。
迁徙的鸟不筑巢
这群人收入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可以负担一般住房的首付和按揭,甚至其中一部分人一次性付清房款也并非难事,但他们却坚持着不买房的原则。我们把这样一群人,称作“都市候鸟族”。
刘女士说:“现在有些人有一定经济能力却不急着买房,这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了。我有一个朋友,在老家给父母买了两套房子,但是自己却不买房,还是租房住,每天开着车跑来跑去。”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中国人传承了千年的传统。而刘女士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中国人一直以来土地观念太强,要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有家。但我认为安家与买房没有直接联系,安全感主要来自于经济实力,而不是房子,有钱了归属感就不是问题,走到哪儿都行,有钱心里不慌嘛。房子只是临时住所,买了,几十年之后也不属于你了。家只是个符号,拘束在一所房子里太乏味了!”
在谈到许多人攒了钱就会买房、按月还贷的选择时,刘女士说:“生活的目的不就是生活质量要好吗?我认为在不太有钱的情况下,买房子划不来,还不如不买,拿首付的钱去投资,然后租条件比较好的房子住,想住欧式的租欧式的,想住四合院就租四合院,觉得不满意了可以换一套租。买了房就买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想变动成本太大。”
“租房子的房租虽然高,但付房贷更高。他们都是有一定经济头脑的人,对怎样得到最好的经济效益比较了解,不会把钱拴房子上,导致生活品质下降。他们多数有各种投资,期货、股票都有,这样的话还很可能获利。再说,买房的话,房子有折旧,租房就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特别适合不想固定在一个地方的人。”
想住就租,不做蜗牛族
“都市候鸟族”对于传统观念实现了超越:房子对于他们不再是家,而仅仅是不动产,是投资的一种方式。他们的安全感并不来自于“金窝银窝”,而来自于数目可观的财产。并且,他们在心理上追求自由自在,如果有需要,可能就会从一个城市移居到另一个城市。他们不愿意把占据自己相当比例的财产固定到不动产的投资上,而更愿意将这样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改善生活品质上去。并且,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骄傲,从他们的言谈中,不难看到他们相对于死心塌地买房的“蜗牛族”的优越感——我们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这不是无奈之下的放弃,而是自我的理性选择!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都市候鸟族”都能以潇洒的姿态鸟瞰芸芸“房奴”,“都市候鸟族”中还有这样一群:他们最初还是想拥有自己房子的,但面对节节升高的房价,胆怯之心倍生,交了首付,还有按揭,以后的几十年,逃不过背负着房子缓缓爬行的“蜗牛”的命运。坐下来自己的小算盘一打,发现租房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上一个台阶,索性钱也不攒了,该花就花,用于日常生活的改善和享受。
国外都市多候鸟
当然,“都市候鸟族”在中国还仅仅是很小的一个群体,但在国外这种现象司空见惯。
在美国,这样的租房财务逻辑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买房依然是显而易见的选择,但在那些房价高的地区,人们的财务逻辑普遍倾向于租房。作出类似结论的美国人也越来越多。
在德国,房产拥有者通常被视为小资产阶级。连柏林城市规划部门主管汉斯·史蒂曼都选择租房住,而非买房。
而瑞士由于房地产价格太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加之人口流动性增强,很多人不愿因为住房而将自己局限在某个地方。调查显示,至少32%的瑞士人对于住房是否属于私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宁愿将收入用于住房之外的开销。虽然许多瑞士人的收入不足以购买私房,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瑞士人通常可以租用享受政府补贴的房子,每个月仅需交纳数百瑞士法郎的物业管理费。这样的优惠措施更鼓励了瑞士人选择租房而不买房的生活方式,既省钱又省心。不少瑞士人的高收入都投到了旅游、娱乐上,力求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