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官自愧诗拾零

2007-05-14潘启雯

知识窗 2007年10期
关键词:赋诗困苦严于律己

潘启雯

历史上,大凡清官廉吏,总是严于律己,常感政绩不显,负国负民,有愧于心,古往今来,他们留下许多自愧诗,今天读之,仍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鉴益。

唐代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为官清廉,关心民疾。在《寄李儋、无锡》中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之愧俸钱。”看到农民辛勤耕耘,生活困苦,他感慨地说:“方惭不耨者,禄食出闾里。”与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贪官形成鲜明对比。后人赞之曰:“凡居官者,廉洁已难称难能,韦则因邑有流之,应得之俸钱亦觉得有愧,非特谦吏,且蔼然仁人之心也。”

唐代诗人白居易,先后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官。他了解民情,深知“嗷嗷万族中,唯民最辛苦。”在任陕西周至县尉时,他目睹农民冒酷暑割麦的辛苦情景,想起他们交税后所剩无几的悲苦生活,赋《观刈麦》诗抒其疚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在另一首诗里说:“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诗人爱民之情溢于言表,自愧之心跃然纸上。一个封建官吏,能有此识此情,实属难能可贵。

宋代文学家苏轼,先后在翰林院和杭州、密州、儋州等地任职。他为政廉明,严于律己,关心百姓,体恤民苦。看到农民顶风冒雨辛苦劳作,念及其缺吃少穿的困苦生活,深为感慨,赋诗抒情:“自惭禄位者,曾不事农作。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在另一首诗里,作者愧疚地说:“永愧此帮人,其刺在肌肤。”如此见民苦、思己责、生自愧,是忧国忧民的表现,可贵可敬,堪资借鉴。

清代道光年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任知县,他为官清正廉洁,颇有政声。离任之日,民众拦道挽留。他目睹此景,十分感动,赋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棉。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暗然。”何以“有愧”?诗中未说,大概是觉得为民做得不够,愧于受此厚爱吧!

猜你喜欢

赋诗困苦严于律己
又遇二月二
十二生肖·马
初雪
父亲(新韵)
夏夜吟
春秋时期女性赋诗、引诗析论
醉菊
我的班级管理“五字经”
浅谈党员干部如何做到扬清风正气
班主任工作的“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