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死亡诗社》中基廷给予文学课教师的启示
2018-05-05贾梦菊
贾梦菊
摘要:文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文学课教师如何将这门课程上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才情,使其有独立之意识、自由之思想,有哲理的思考,有诗意的人生。本文旨在通过对《死亡诗社》中基廷形象及教学范式分析,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廷;文学教师;启示
经典影片《死亡诗社》讲述的是一所拥有100年校史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以“传统、荣誉、纪律、卓越”为信念,以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超过75%进入常春藤联盟大学的升学率,成为全美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受到广大父母的青睐和尊重。可是呆板、程序化的学习和生活,使孩子们对这里产生了抵触,在学生眼中,它却成了“模仿、恐怖、颓废、污秽”的“地狱学院”。而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廷的到来,他用诗意的语言,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如一缕春风,划破沉寂的死水,为这些压抑的孩子带来内心的震撼,他们开始学会思索,学会寻找人生方向。基廷的新式教育理念及结果又能为时下中国文学课教师带来哪些借鉴和启示呢?
一、亲近学生,树立“船长”之观念
影片中,基廷老师的教育是现代“生态式”育人理念的实践,也与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基廷很好的诠释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亲近学生,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在严肃教条化的拉丁文和几何等课程后,基廷来到了教室,他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径直走向讲台,而是悠闲地哼着小曲,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后又走出了大门,出门后,一回头并昭示大家跟他走,这使学生疑惑不解,大家带着浓浓的好奇心跟随他来到了校史成列馆。作为文学课教师,基廷也用文学式的语言给大家自我介绍。他用惠特曼写给林肯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要学生叫他基廷先生或船长,并告诉了学生他也曾就读地狱学院,并生存下来,但那时他并不是精神领袖。基廷的这一连串行为,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树立了文学课教师特有的船长形象,也开启了“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用诗性哲学,构建生命课堂擞会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基廷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诗性魅力下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场景一,在校史陈列馆,他让学生皮茨念赞美词542页第一节,并要求大家走近细看墙上已故校友的照片,聆听死亡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死亡的凝重,寻求向死而生的方向,把握“花开堪折直须折”“及时行乐”的深刻内涵。将“把握今天,让生命超越凡俗”,根植于这群长期被压抑的学生心中,让学生有了心灵的震撼,感受到生命与众不同。
场景二,学习诗歌的导论部分,他让尼尔朗读“了解诗”这部分,正当所有人专心地记着课堂笔记的时候,基廷一句“鬼话”,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是我对埃文斯.普理查德的看法,我们不是在装水管,而是在谈诗”他要求学生撕掉那一页,甚或撕掉整个导论。“撕吧,这是一场战争,其结果关系到你的心智与灵魂……在我的课堂上,你们将学习独立思考,你们将学会品尝文字与语言……文字与思想能改变世界……我们读诗写诗非为了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须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场景三,基廷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原本熟悉的环境,他告诉学生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想,而是要想想自己怎么看,“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场景四,基廷用走路这一司空见惯的动作,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让三个学生排成一列,刚开始三个人各是各的步调,走着走着三个人的步调慢慢趋同,再后来加上基廷的口号,其他学生的整齐的鼓掌声,这三个同学的步调就完全一致了。基廷用这一生动的现象,验证了人容易随大流的从众天性,从而告诫了学生“你们的信念独一无二,不要在意大众的态度,做你想做的,走你想走的路,你们不用表演,为自己走路”。
朱立元曾说: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独立个性的人作为自身从高的使命,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面向未来的新教育观。基廷用撕导言、鼓励学生站在讲台观察、走路等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去品读语言文学,如何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开启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诗、美、浪漫、爱这些精神层面的思考,更使他們保持特立独行的个性,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新的天地。他对学生的教育灵活实践于课堂,实践于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自我教化的功能。
三、用诗性的灵感。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基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将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构建者,他使孩子们的青春在这种诗性的哲理呼唤下悄然苏醒,被压抑的天性开始复活,他们重新组建死亡诗社;尼尔不顾父亲反对,参加舞台剧表演;诺克斯冒着被拒绝、被痛打的威胁追求爱情;陶德勇敢的扔掉了年复一年同样的生日礼物;道尔顿在校刊上发表招收女生的独立之思想……基廷不仅是一位好的人生导师,还是一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
基廷的课堂不拘泥于死板的教条,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室内,可以是室外;可以是朗诵,可以是评价;可以是模仿,可以是独创。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无一不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对这门课学科的喜爱。
基廷给学生讲诗讲理,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把诗凌驾于生活之上,而是融入生活之中,寓诗于景,寓理于事。在校史馆他解析了《哦,船长,我的船长》《劝少女们珍惜时光》,使大家感受到时间的可贵,要“及时行乐”“把握今天,让生命超越凡俗”;在撕掉导言之后,他用惠特曼的诗句,告诫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为生命贡献一首诗。“行走”实验过程中,他引用了罗珀特.弗罗斯特的诗句“树林里两条岔路,而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一条,那里有天壤之别”,要学生有自己的“步伐”。
基廷更注重引导式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他将朗读与运动和音乐结合;他不抹杀任何一个人的作品,哪怕像霍普金斯只有一句“一只猫坐在垫子上”,他都给予很好的指导,给学生创作的方向和灵感。特别是面对陶德,这是一个在优秀哥哥光环的压抑下,显得格外自卑而怯懦的学生。在课堂上,基廷用他诗性的敏感,感受到陶德内心的恐惧和潜在的激情,为激发他潜在的能量,先基廷在黑板上写下惠特曼的诗句,要求陶德吼出最原始的叫喊,又让他陶德观察沃尔特的画像并描绘,在基廷一点一滴的诱导和鼓励下,陶德奇迹般的用最火热的激情,用最流利的语言,最恰如其分的辞藻做了描述,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陶德的微笑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天性的解放,有了自信和勇气。
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影片中,基廷老师做到了,他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真正的船长。在时下的中国,国家对母语课越来越重视,传统诗歌和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作为文学课教师,更应像基廷那样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生潜能,让文字飞扬,让中国的文化和精髓根植于学生心灵,让华夏文明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