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800年沉船的现实角色

2007-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20期
关键词:沉船瓷器考古

孙 展

——中国水下考古20年

它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在海底躺了800年,对它的打捞也持续了20年。中国水下考古伴随它,从开始步入成熟

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一个巨大的建筑正在兴建之中,机器的轰鸣声,钢管碰撞的敲击声混杂在一起,透露出这里的繁忙。

数月之后,这栋建筑将迎来它的主人——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但此时,这艘古船还仍在20多米深的海水之下。由此向北30多海里,两艘万吨级的打捞船正忙碌不停地作业,一个特制的沉箱已经被下放到水底,用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沉船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是一个长24米,宽10米,连带海底凝结物重达3000吨的庞然大物。

它20年前就被发现,但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想清楚如何处置它——将它整体平移到海岸边那座正在兴建的博物馆中,然后放入一个巨型的玻璃缸当中,一边发掘一边展览。

这个计划如此宏大,以至于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看到这个方案时连声说,不可想象,这只能是在中国才发生的事情。的确是这样,到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其他人做过类似的实践。

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最新进展,从1987年到现在,20年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沉船已经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标志,它的发现和打捞过程充满各式各样的奇迹和波折,亦如中国水下考古本身的进程一样:从没有一个水下考古人员,没有一套水下考古装备开始,到目前已经着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难度的水下考古实践。

“南海一号”开启中国水下考古进程

北京,朝阳区静安里26号513房间。

这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临时办公室。办公室不大,只有6个人。主任张威,是中国水下考古的第一批队员。20年前,这个办公室刚刚成立时,名字还叫做“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那是在1987年11月。

正是那一年,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水下考古事业。

1985年,英国人哈彻在中国南海发现一艘沉船,并用10周时间将船上的货物打捞出水,这包括15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和一些金锭。这些货物后来在荷兰嘉士德拍卖行成交额达2000多万美元。而中国人直到拍卖会消息传出时,才知道一个外国人在水下找到了如此众多的中国文物。

12年后,中国水下考古的创始人,时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还在文章中感叹:“这刺激了中国政府和考古学界下决心开展自己的水下考古工作。”

1987年,对于中国水下考古来说,发生了很多大事。水下考古研究室的成立只是其中一件。“那的确是中国水下考古开始的一年。”张威说。2月,文化部发通知要筹建“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6月,张威和国家文物局杨林,受邀去荷兰参加北海沉船的调查发掘,在那里接受水下考古的训练。12月,有关方面又邀请到日本水下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教授来华讲课。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繁忙而充实,一切影响着中国水下考古发展脉络的种子,似乎都是那一年种下的。

同年8月,张威等人还在荷兰学习的时候,中国交通部广州海难救捞局已经开始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川山群岛附近海域开始探测一条荷兰沉船。一艘2000吨的驳船,带着100吨重的吊机,在声纳仪的指引下,一探到可疑物,就将1吨多重的抓斗放下去。一下,两下,三下在茫茫的大海上,这种犹如捞针般的作业方式持续了10多天,荷兰沉船丝毫不见踪影。希望越来越渺茫。突然间,一个可疑信号出现在声纳仪当中,这一斗下去,抓上来数百件瓷器、铜钱、银锭

是沉船。但不是英国人要找的荷兰沉船,而是中国宋代的一艘沉船,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南海一号”。

船行海上丝绸之路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丝绸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外贸产品。自长安或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从汉朝开始,来自中国的丝绸就这样由各色商人牵着驼队,通过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运输到亚欧各国。这种贸易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之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第一次给这条道路起名“丝绸之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丝绸,也在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国外。这是一条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一直向西,穿过南海,抵达外部世界的贸易通道。“它不仅仅只是贸易之路,还是朝贡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刘文锁说。这位致力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学者,正在进行这一项有关汉代海上贸易航线和港口的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即有记载,当时中国船只从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港口出海,沿中南半岛东岸航行,最后到达东南亚各国。唐宋之后,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演进,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更加遥远,贸易也愈显繁荣,对于中国瓷器来说,再也没有比水运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运输方式,于是丝绸之路也进而演变成“陶瓷之路”。

在获得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前,这条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只存在于零星的文献记载当中,对于贸易路线和贸易方式,人们知之甚少。直到本世纪航线沿岸的一些港口,陆续发现出一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和其他文物,人们才得以一点一点地拼接出有关这条航线的细节。这条航线显然早已超出东南亚的范围,而是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甚至非洲东海岸的许多港口也有中国瓷器出土。

“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正是处于这条航线之上。由沉船的海域向东北,经过川山群岛,可上达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则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以至广西,然后穿南海到达更加遥远的目的地。

沉船船头朝向西南240度,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经过几次水下探摸,考古队员们大致探明船上装有大量瓷器等物品,总量在5万~8万件左右。“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张威说。

揭开深藏水底的秘密

一次一次的下潜、探摸、摄影,这些既危险又重复的动作对所有水下考古队员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外人看来,实在是个有趣的活动,每一次潜到水底,再浮出水面,总是能打捞起引人好奇的“宝物”。那些深埋于海底的瓷器,有许多被捞上来时还光亮如新。洁白的瓷胎,绘以各式各样精美的纹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中国瓷器的魅力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们。“欧洲人开始认为瓷器是鸡蛋壳和贝壳磨成粉,然后用水塑造成型。直至16世纪,欧洲还风行中国瓷器可以验毒的观念。”宁夏考古所原副所长、《驶向海洋》的作者杜玉冰说。

据杜玉冰介绍,那些制作精良,美观耐用的中国瓷器一直是国际收藏界的宠儿,哈彻在中国南海打捞上来的清代瓷器,在嘉士德拍卖行中,一组144件一套的餐具,成交价为334156美元,而一对普通黄釉罐,竟然卖到15000美元。

那么,装满精美宋瓷的“南海一号”究竟能价值几何呢?有人推测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

“这些人显然是不了解水下考古的意义,我们不是捞宝,而是要复原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获得我们从其他途径无法获知的信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室崔勇说。

随着岁月的推移,那些古人生活的信息在一点一点的减少、消逝。而有关航海、造船、贸易种种细节,由于文献缺乏记载,水下考古更成为能够获得这些信息的重要途径。早在1974年,考古学家曾在泉州后渚港发现一条宋代沉船。幸运的是,这艘沉船发现时,沉陷在一片海滩的淤泥当中,并不需要水下考古的技术和设备就能发掘。正是这条船,人们才得以认识到宋代贸易、航海、生活的诸多细节。

这是一条福建产的中国货船,船上发现2300多公斤香料、2000多枚贝壳、木制签牌96件,还有大量瓷器、铁器、钱币、皮革制品。船上的贝壳是水晶凤螺、篱凤螺等品种,盛产于东南亚海域。船体上附着的小船虫,会在水温25度时排卵附着船板,时间在6~9月。另外,遗留在船上的荔枝、桃、李子等果核,其果实成熟期也在6~7月。大量信息表明,这艘船正是在夏季乘着东南风,由东南亚返航运送香料的货船,却在到港后沉没,仓促的时间甚至让船主连货物都来不及带走。另外,船上发现的中国象棋棋子和宋版小说残叶,也能透露出船员们枯燥的航海生活之外的一些细节。

那么,“南海一号”能带给我们什么,它的信息量会超越泉州后渚港沉船吗?

猜你喜欢

沉船瓷器考古
“考古”测一测
中国的名牌瓷器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高傲的瓷器
海底沉船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新闻浮世绘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