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众是拯救太湖的主体

2007-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20期
关键词:蓝藻太湖受害者

秋 风

人们会倾向于只把自己当做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的责任

无锡市因太湖蓝藻引发公共饮用水危机还在持续。一个根本的选择摆在无锡、太湖领域各地民众面前:是继续允许、支持政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财富的快速增长,还是适当地节制财富的欲望,将注意力的天平向生态、环境一侧移动?

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来,加大治理力度。看起来似乎没有错。政府拥有管理的权力,政府也可以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和政策,当然,政府也掌握着相当巨大的资源,假如它愿意,就可以投入治理污染。

问题是,政府有没有这样的意愿?

政府早在1998年就大张旗鼓地启动了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但自2001年以来,蓝藻年年爆发,今年则最为严重。仅此一项就可以说明,政府的治理行动难以取得效果,或者说,政府的治理行动,远远抵不上污染扩展的速度。就在最近,滨湖区蠡湖沿岸,房地产开发正如火如荼;大太湖北部的梅梁湖,正在修建纳入无锡城市规划的太湖国际度假村大型项目。当然,所有这些项目都是政府审批过的。

应当说,毁坏太湖生态,以发展经济,政府官员的选择是相当理性的。上级考核政绩的指标是GDP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始终以经济快速发展、超过别的地区而对外部炫耀。中央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可能大,但面对信息劣势,恐怕难以有太大作为。

治理沿岸污染、改善太湖生态各级政府应承担艰巨的任务,但要使太湖在可预期的未来恢复正常生态,真正的动力还在民众那里。

在所有关于环境污染的报道中,民众都是被动的受害者,政府才是主角。这究竟只是媒体的偏见,还是客观事实,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民众才是整个污染事件的主体:民众固然是污染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不容否认,民众本身就是污染的制造主体。这样说,并不是想推卸政府的监管责任,不过肯定是民众污染在先,然后才有政府的监管。

民众的污染活动本身谈不上绝对的错,这乃是个人增进其财富的活动的一个无法避免的后果。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价值,相反,要不要保护环境,乃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人类要生活,要改进自己的境遇,就需要创造财富,这类活动必然或多或少地对环境构成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如果足够大,又会抵消财富带来的效用。因而,人生幸福的一个来源就是在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进行明智的选择。假如蓝藻年年如此爆发,那么,即便人人都是富翁,生活又有什么幸福可言?

这是一个公共选择的问题。现在人们让政府来决定,究竟是优先保护环境,还是发展工业、旅游业、养殖业。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一个地方的主政官员是快速流动的,绝大多数民众却是要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因而,政府官员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等同于民众的偏好。官员倾向于行为短期化,牺牲生态、环境以换取好看的政绩。如果民众想过一种还算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自己出场,作出公共选择:是快速发展经济,还是保持、恢复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过去二十多年来,环太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当然由此富裕起来了。但是,富裕的代价已经活生生地呈现在每个人面前。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害,有些人比较短视,人们会倾向于只把自己当做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的责任。更有大量民众具有搭便车的心理,指望其他人搞环保,自己则享受财富。太湖悲剧也正是因此而酿成的。环太湖数千万民众是否准备承担起自己对太湖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能不能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未来承担起责任。

部分公民的觉醒,具有关键意义。假如有这样一个群体,发起公共辩论,唤起广大范围内民众的关注,就可以形成一个围绕太湖命运的公共领域,就可以影响决策者利用其掌握的资源治理太湖。如果民众不能自己作出明确而明智的选择,而仅仅依赖政府,那就永远不可能在财富创造与生态质量之间寻得一个理想的平衡点。

猜你喜欢

蓝藻太湖受害者
有“青苔”,请慢行
美丽的地方
太湖边的橘子
赞东太湖
太湖“开渔”迎丰收
浅谈环境保护中蓝藻水华的治理
自创生存环境小能手——蓝藻
可怕的蓝藻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