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小画的记忆与怀想
2007-05-14何晓鹏
何晓鹏
纷繁的当代艺术,直觉上美的认知也开始让位于观念的传达
近日在华辰春拍新闻发布会上,见到几件有意思的小画,均为一些当下美术界知名人士的早期作品,尺幅不大,画面也不复杂,估价也不甚高。这种作品通常为各类收藏者所喜爱,属于易为拍场制造活跃气氛的类型。
但画的“有意思”,还是在跟当下的对比上。一是跟乱花迷眼的当代艺术作品相比;一是跟作者本人现下的作品相比。当然,这些作品于创作当时已属别有风格之列。
这几幅作品,有陈丹青的,有周春芽的,还有“新生代”代表人物喻红的。
陈丹青早年的画,外界流传不甚多,一些为画家本人所保存。此次出现的两幅是陈丹青于1979创作的写生之作,气韵味道颇有个人色彩,这在那年月不太容易,虽“文革”已过,但思想禁锢非能一朝即去,年轻画家的作品,很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画家本人的气质秉赋。
两幅画分别是《对越自卫反击战青年军官》和《广西边镇》,都不算大,却生动。尤其是“军官”那幅,千人一面的革命战士形象在这里已是—个充满情感张力的个体叙事,味道厚得化不开。
在80年代初,油画圈里存在着一种“陈丹青情结”,其《西藏组画》也被认为是其所处时代的经典作品,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认为这组画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他讲述对陈丹青的观察,“过去看了《西藏组画》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看了他70年代的写生,感到完全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一我甚至觉得,他那些写生之作更有感性魅力,更生动耐看。”
一个成长于文革时代的年轻艺术家,却极少文革美术的做作姿态,这是一份难得。时至今日,当我们不时听闻有关这位艺术家的新闻时,仍然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艺术家。
这两幅画,陈丹青应人之请而有一段简单回忆文字,读之,可于脑海中描绘一下画外风景:
“一九七九年三月,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将近尾声,届时,中央以部分文艺团体组成慰问团赴云南广西劳军。其中间杂少许画家,多为在校研究生,中央美院油画系报名前往的是张颂南、孙景波和我。我们随工程兵文工团在广西边境辗转四十余天,为战士和民兵画肖像,抽暇还在所到诸县画些风景写生。这里的两幅油画,一是参战部队青年军官,倘若这位青年此后不退役,恐怕已升任高级将领了。另一幅是广西邑县街头写生,中远景区有两位巡逻的士兵,这种军装,不久即被废弃。”
两幅画作,距今已28年。于今观瞻仍觉鲜活有趣,这种情感层面的交流无碍是现在某些当代艺术作品所无法具有的。有人曾说,一个艺术家生命中之最富活力,往往就是那青春十年,之后你可以圆融老到,可以臻于化境,但已非青春味道。
可作如此感受的,还有周春芽的《牧场》与《藏族新青年》。“牧场”里阳光普照,光线化作无数金色的粒子充斥着整个画面,围绕着牧栏、牧马和牧人,光明与速度、有限与无限,这种追求、憧憬与渴望伴随着人类几百万年来的生存繁衍始终,好如看凡高的《星夜》,是充满美好而健康的人类想象力的展现。
《紫色的肖像》则是喻红于90年代初前后创作的“都市女孩”系列之一,这是为喻红带来众多声誉的系列。跟刘小东同为“新生代”领军者的她比刘小东更早博得人们关注。
创作《紫色的肖像》还是1989年,作者刚刚从美院毕业,画中人也多为同学闺友,虽同为艺术家早年之作,味道却与十年前陈丹青、周春芽等不同,话语表述更多的已是私人倾诉,好如文学中的独白。
转瞬之间,当年的“新生代”去今也已10余年,更不论陈丹青与周春芽等人的青春之作,但即便如今,这些作品也仍可轻易激发人们的情感以及对美的欣赏。
这应了“距离产生美”的规律,距离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它不能近,但也不能远,正如现在很少有人对古字画或明清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纷繁的当代艺术,直觉上美的认知也开始让位于观念的传达。也是如此,这些青春小画,送给了我们记忆与怀想,经过时间的沉淀,会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