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酷暑宿命:高温+洪水?
2007-05-14陈晓
陈 晓
导致2006年酷暑和干旱形成的气象条件,2007年又在形成
6月上旬到中旬,中国北方的酷暑和南方的洪水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遇到一起,将让2007年比去年更热,甚至使未来12个月成为创纪录的最热年份。”菲尔.琼斯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负责人。他说,全球变暖趋势已经导致东非干旱和北极冰壳融化,这种趋势将在2007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到来加剧。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刚刚过去的春天正印证着琼斯的话:3月的重庆,气温已经冲破30℃,动物园的鹦鹉不得不冲水纳凉。而5月26日的北京,创下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37.2℃。同一天,河北省邢台市的南宫站最高气温达到39.3℃,这也刷新了南宫站自1958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气温最高值。当天,河北省气象台在5时、11时连续两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接下来的夏季还会发生什么?“在天气的预测上,科学家经常会用类比预警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叶谦告诉本刊。按照这种方法,如果用上一个夏天作为参照物,今年将可能面临又一个可怕的酷暑。
高温从哪里来
2006年被科学家称为有史以来第六热的年份,它创造了一连串令人不安的新纪录,西南地区的高温干旱就是其中一项纪录刷新者:2006年8月中旬,重庆28个区县最高气温超过40℃,綦江达44.5℃,均突破全市建站以来最高气温极值。城市高烧一直持续到9月,渝西地区连续高温天数普遍超过45天,而鲜有降水的日子则达到3个月。
不光是华南,华北、西南这些传统的夏季高温地区,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甚至哈尔滨的居民都在逐渐习惯于夏天来得越来越早、极限温度越来越高。科学家关于极端事件的预测,一些研究使用最新的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全球的气候趋势是:“温度的极端事件将增加,热浪将会更强、更频繁和持续更长的时间,冷空气的爆发次数将会显著减少,中高纬地区霜冻的天数将会减少。”
在全球变暖的驱使下,2006年西太平洋暖池地区温度增加了零点几度。这直接增强了“副热带高压”——它将对热带、副热带中国大陆的夏季高温产生直接影响。在去年的高温极端事件中,我们多次听到它的名字。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研究员王永光把这个高压气团的特性比喻为一只充满了暖空气的气球。“一旦它笼罩在某个区域,西南的季风,北方的冷空气,都不能进入这个气团里瓦解它,以给受它控制的区域带来凉风和雨水。”王永光说。
按照传统的运动规律,每年夏天,副热带高压气团随着“哈得莱环流圈”的加强,掠过太平洋热带温暖的水面,北进到中国的东南沿海领域。
“这几年,副热带高压带明显偏南。”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说。也就是说,这个掌管着中国大陆夏季气温的暖气团,近几年西伸进入中国大陆地区的范围越来越大,为一些沿海城市和西南内陆的高温频发埋下伏笔。
卡住的高气压
如果高气压只是一个过客,并不会让一个城市的夏季陷入高温灾难。它的停留时间和强度变化才是真正造成灾害的因素。高气压就像一座暖气团组成的山峰,海拔越高,就越强大,让它移动就越困难。有时候,空气运动会突然停止,高压气团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被控制地区的高温现象就会异常严重。”刘德说。
科学家把这种“卡住的天气”称为“大气环流异常”。在世界城市的高温史上,这样停滞的天气造成的持续高温并不罕见。1979年6月和7月,英国的电视天气预报中播出的整个英国卫星云图上,万里无云,整个国家在卫星云图上呈现的俨然是一幅地图。1972年7月,芬兰的天气也被卡住了,居住在北极圈的人竟然遇到了32~C的高温。
2006年夏天,一团势力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气团也卡在了中国的西南上空。
为什么它突然停在那里,原因很多。比如,2006年的夏季风更强烈,比往年同期平均值大了2米/秒。呼啸的南风夹带着更多的能量,翻越过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后,在西南盆地上空下沉。“夏季风速度越强,产生的热量越多,这为副热带高气压增加能量。”刘德说。
另一侧,曾经作为西南地区凉风和水汽保证的青藏高原,也助了副热带高压一臂之力。由于前一年冬天山顶积雪减少两成,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
“2006年8月,我们观察到西南上空,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连在一起。”王永光说。在夏季风和青藏高原气流的添砖加瓦下,西南上空的副热带高压已经攀升到590百帕,气象台的监测云图上出现紫色高压带。百年不遇的高温就在这个时候出现:綦江达到44.5℃。
一旦高气压控制了这个地方,人们就束手无策。惟一能与之对抗的,是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树木、草坪、江河。它们对热量的吸收是水泥建筑物的好几倍。但是城市的开发正在减弱这些屏障。以重庆为例:嘉陵江上筑起的堤坝,阻断了进入这一地区的水量。而城市的另一条水系——长江,由于沿途的过度取水,正在变为一条上下等宽的水流。人们为了更舒适生活而密集开发的高楼,在高气压来袭时候,成为这个暖气团的帮凶。热量在粗砺的地面,或者光亮的玻璃大厦屏幕上几乎没有折耗的反射,重重地跌回到城市的大气中,最后将热空气还击到人的身上。
2007:高温还是洪水?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天气系统的变化还没达到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程度。随着地球的自转,9月之后,总会有一股从北方西伯利亚吹来的冷空气终结炎热的夏季,将控制中国大陆的副热带高压击退回海上。
中国气象学家在剖析2006年炎夏时,总会提到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这次极端气候事件的大背景。它们表现在:从1860~2000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0.4℃~0.8℃。最近十年海面温度上升了0.5℃~1℃。这些从地表和太平洋面上升高的温度,传递给中国大气系统的后果就是:自1995年起,中国夏季气温直线上升。
现在看来,2007年似乎也不能例外。
2007年6月,王永光观察到了造成华北地区高温的大陆高压脊,在制造了华北近50年来最热的一个春天后,还在华北地区游移,“这预示着这个夏天,高温时段不可避免。”
其他大气因素也在预示着高温:厄尔尼诺将太平洋西北部的海表温度提高了大约1℃,这一温度升高值相当于热带地区的原始升温。2006年暖冬明显,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8℃。“这些条件都有助于生成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刘德说。
高温并不是这个夏季惟一要担心的。实际上,副热带高压不仅掌管着高温,还掌管着夏季的雨水。这个不透风的暖气团,内部厚重稳定,但边缘气流的流动又非常湍急。一旦与势力相当的冷空气相交,就会形成大量降水。而一旦整个气团再度被卡在某处,势必形成气团中央挥汗如雨,气团外围洪水泛滥。“所以去年西南持续高温,华北的雨水却不少。”刘德说。
重庆市今年的主要任务是防汛。2007年全国防汛抗旱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会上,提出了几个异常气候特征。比如:青藏高原积雪偏多,渤海、黄海等部分海域发生了1969年以来最严重的温带风暴潮。部分地区降雨持续偏少,长江等部分江河出现历史最低水位。
遥远的外海,更强大的、掌管今夏温度和水汽的高气压团依然强大。据此,气象学家们预测了今年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形:头顶烈日,脚踏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