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幼军的山西考验
2007-05-14何忠洲
何忠洲
被称为山西有史以来最好的省长,于幼军的努力能带来什么
主政三年,于幼军依然是媒体的焦点。
不同的是,3年前的7月,于走马上任时,南风吹山西,所有的厚望都凝聚于一身。
而今,自称吃甜(广东)、吃辣(湖南)、又来山西吃酸(醋),“酸甜苦辣都要来一遍”的于幼军,却更多地站在了被批评、至少是被审视的目光下。在2007年的1月29日,山西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的于幼军专门曾就2006年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未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向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检讨自己的领导责任,这一举动在当时得到普遍的赞许。而今,在黑砖窑“奴工”事件后,他却不得不被动地再次检讨道歉。这样的一幕倘再上演,将情何以堪?
3年前,于幼军上任时曾表示,“山西不能再错过发展良机,再也耽误不起。耽误了,就对不起三晋父老;耽误了,就是历史罪人!”他明确提出自己任上将把山西经济带到中部前列。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我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也显示,2005年山西全省GDP为4142.2亿元,人均GDP为12283元,在中部六省中居第1位;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
但是,2006年,山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从2005年的第7名一下子又落到25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从2005年的第一名落到第25名。
尽管于幼军说,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两步,但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在发展仍然是当务之急的情况下,这种退是否就能换来进?
两年前,于幼军力主发展煤化工,以推动山西煤炭资源的转型,但就在山西确定了以煤化工为发展主线的工业体系重建之路后不久,国家对煤化工的产业调控随即开启。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1350号文《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提出在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之前全国都暂停所有煤化工项目审批,如一般不批准100万吨以下的煤制甲醇项目。而且在国家区域限批的大背景下,2006年3月两会期间,于幼军就已向外界宣布,山西在“十一五”期间将把煤炭年产量控制在7亿吨左右,实现产量的零增长。那么,在煤炭日渐枯竭、全境严重缺水的今天,于幼军如何能够找到“抓手”,使得山西经济的发展“又好又快”?
于幼军的山西三年
于幼军有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话。
2007年5月,会见中央驻晋新闻媒体,谈及山西能耗与污染的严重现实时,他表态:“我们要知耻而后勇,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以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改变这种现状。”
在他还只是“代省长”的时候,就不顾很多人的担心与反对,“山西不能再要流血的、黑色的GDP了。”发动了至今影响整个山西的“三大战役”:用4个月时间,全省关闭了4876个证照不全的小煤矿——这几乎是全省估计煤矿数字的一半,此举基本扭转了全省煤炭生产“多、小、散、乱、差”的格局;用一年的时间,再关闭1600多个生产设备落后的小煤矿;让省内若干个大煤矿集团联合、兼并、收购中小煤矿,提高煤炭行业的准入标准和技术的要求,广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使整个煤炭行业的技术素质整体能力有一个根本性提高。
为达到打击非法小煤窑的目标,他甚至下令派直升飞机去拍照,并要用卫星定位来紧锁黑窑主。
他后来回忆说:“很多人劝我说,你刚刚来当省长,马上要面对几万人的反对、阻力,你要打烂他的饭碗,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啊。但我说,不行,我别无选择,因为几乎每周都在发生矿难、都在死人。后来说你要干也行,等明年省人大开会,把代字去掉了再干,否则人代会你一定丢选票,几万人总会有他的代言人。我说准备丢他一百几十张票,我也要干。”
但结果出人意料,在2006年1月的全省人代会上,于幼军全票当选山西省省长一职。
为了从根子上整治矿难与小煤窑,他把正在试点的对煤矿的有偿开采方案在全省推开。为了给环境整治等留下一点空间,从2007年3月1日起,又实施山西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每年征收额将达到约125亿元。同时,为了打破山西内循环的封闭局面,他带头去招商引资,从“港洽会”到“沪洽会”到“中博会”,他无不亲往。据称,2006年,山西的招商引资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山西引资额接近4000亿人民币,是过去20多年实际利用外资总和的20多倍。
于幼军也有很多让人捧腹的话。
为了“开门迎客”招商引资,他立志要“打扫门庭”,为此他曾痛斥,“有些官员玩弄手段,刁难企业,不给好处就不办事,把外伤(商)打成内伤(商)。”要求,“行政审批大厅不能‘只挂号不看病,也不要变成机械的一收一发的‘收发室!”
为此他提出明确的行政效能提高措施,说“山西的发展一定是该加的加该减的减,就像女同志的身材一样,该胖的胖该瘦的瘦。”
在治理环境时,他明确的改变了地方政府各级官员的评价体系,将环保的内容明确加进,并且制定和启动实施了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蓝天碧水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和“矿山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工程”等三大工程。
2006年,在一个大会上,当着众多官员的面,他说:
各级官员要争戴环保和造林绿化的“绿帽子”,甩掉污染严重的“黑帽子”。
为此,他下令重奖,“哪个城市若能够退出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的前五名奖一百万,退出前十名奖二百万。”2006年,阳泉市从全国污染“老二”.前进到去年的全国倒数第八,成为了奖励对象。
很显然,于幼军不满意于煤炭产业一枝独大的局面。旅游业是其着力推介的产业。
他四处宣传:辽宋以下的历史文物山西占了全国总数的72%,山西被评为国宝级的历史文物是271处,占全国总量的11.5%,排第一。
但他同时毫不避讳地指出,山西在旅游景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都没有跟上去,景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都没有跟上去,服务设施也没有跟上去;所以游客到山西旅游,只有“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为此,他在山西大兴土木。就在决定开工兴建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的同时,山西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地质博物馆等都在他的要求下陆续开工。他甚至还明确:要建10个左右五星级宾馆,建10多个四星级宾馆。
与硬件建设相配套的,是一系列软件的推广。
从乔家大院到山西平遥,山西在地方品牌的推介上不遗余力,在国内外都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事情都为于幼军赢得了极大的声
誉。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提到于幼军都是一片赞声。一次采访结束,记者关掉录音设备时,一位始终在山西,研究整个山西几十年的研究员突然吐出了他对于幼军的评价:这是山西有史以来最好的省长!再问原因,答曰:务实!
转型何其艰难,山西更需努力
但是,“山西有史以来最好的省长”的种种努力,却不得不面临着许多的尴尬。
2005年,于幼军明确要关闭4000多个小煤窑,2006年,又关了3000多个煤矿。但实际关掉的总数就是4000多个。“那就是说起码有两三千个,是死灰复燃的,是关掉后又去开的。”于说。
直至今日,到底这种小煤窑是否已被真正关闭,还是一个未知数。今年1月,大同“打死假记者”一案时,记者发现被明令关停的小煤窑仍在生产。
而于幼军“三大战役”的第一战,也使他面临窘境:小煤窑一关闭,被隐藏的经济社会矛盾就纷纷显现。
2006年,左云518矿难之后,全县煤炭企业停产整顿。就在那个整顿期间,大同市政法委书记苑吉在2006年7月份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左云矿难后有约10万名民工失业。
而在左云矿难之后,大同市与去年同期相比,抢劫案件发案率上升了15%,盗窃案件上升了40%。左云矿难后民工流动是发案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而更多因为停产生活受影响的职工,越来越频繁地到政府上访。
但是,按照于幼军的规划,“十一五”期间,山西将再关闭一批小钢铁厂、小冶炼厂、小电厂。据悉,这些企业的GDP总量相当于山西2005年GDP总量的1/5,总额达1000亿元,山西财政因此将少收入几十亿元。
这对于一些刚刚脱贫甚至尚未脱贫的地方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于幼军一直力主调整产业结构。6月6日,在首届山西品牌节上,于幼军表示,山西需要实现由资源型经济向品牌型经济的转变。
但这最后是否会成为一句空话,一直都有很多怀疑。因为煤炭独大的局面实际上正愈演愈烈。
而2006年年底,根据山西省工商局、省民营企业协会联合向社会公布的山西省“民营企业发展软环境”问卷调查显示,半数企业不满投资环境。
就是于幼军一心想主导国际煤炭价格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虽然冠上“中国”字头,其前景仍然扑朔迷离。
来自煤炭专家的消息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制定我国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山西是否会最终成为一统天下的龙头老大,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因为与此同时,秦皇岛市正在积极筹建秦皇岛煤炭交易所,广州市正在积极筹建南方煤炭交易中心,沈阳市也正在筹建沈阳煤炭交易中心。
而之前,山西实际上有一个煤炭交易市场,同样是国家级的,但是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于幼军得以在山西开创很多局面,一个很大的方面在于他善于争取政策支持。西部优惠、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在经过努力之后,山西都得沐其泽。
2006年7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坦承:我可以在晚上12点去敲人家部长的门,请他们支持。“脸皮厚就是。”
然而,纵使于幼军和这里的官民更加努力,种种事实表明,要走出黑色经济怪圈,山西依然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