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里的春节
2007-05-14何晓鹏
何晓鹏
一本不同年代的生活票证集就是一部详实的社会发展史
家住汉口的柳斌是《材料保护》杂志社社长,但他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老票证收藏者。在他家里,珍藏着20余万枚各种各样的老票证,活脱一部巨细无遗的编年史。
票证收藏热是从票证的废除开始的。计划经济时期,从人来到世上一直到入土为安,几乎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凭票凭证,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在物质紧缺的年代,老百姓过日子可以没钱,但绝不能没有票证。
80年代,票证渐渐退出人们生活,大量的收藏爱好者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据柳斌介绍,国内单收集粮票的爱好者保守估计就有40万之众。
柳斌收集票证始于上大学时期,那是80年代初,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他曾随夏令营游览了大半个中国,一路下来,积攒了大量花花绿绿的找零粮票,从那时开始,柳斌萌发了收集全国各地粮票的念头。之后20余年,他收集了大量计划经济时期发放的生活票证,还有为数众多的珍稀品种。
这回在柳斌家里看到的是一个跟春节有关的专题,全部是解放后,人们在过春节时各地所印发的票券,票券上的物品五花八门,看上去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黑山村乌进孝给宁国府进的年货单子,当然,不论是物品的稀罕程度和还是数量,两者都不具有可比性。
在众多票券中,有一张很特别,那是一张印制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春节票券,不到巴掌大小,使用的是粗糙的“马粪纸”,可以看出当年物质极度困乏的程度。
即便如此,为了烘托节日的喜气,票券还是用绿色和红色两种油墨来印制。正中印着“欢度春节”,顶端用红线条勾勒了两盏灯笼,中间则印着“西安市第二商业局”。
这是西安市1961年发放的春节供应券,凭这张小小的“马粪纸”,人们可以在指定的商店里购买到年货。
春节时全家人可以吃到什么东西全看这张票券上印着什么内容。在这张供应券上一共印有六项:豆腐1斤、肉8两、酱油2两、豆芽1斤、粉条半斤、食盐2两。
对于整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家庭只有在过节时才能享用到这些物品。那年头不像现在,极少有三口之家,一个家庭七八个孩子也不少见;但不管有多少人,就这一张券,而且只有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才能领到。对于没有票券的人,纵使拎着一袋子现金也买不到东西。
但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在春节时能购买到的东西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同样在陕西,汉中市百姓在春节时吃的就与西安不同。在一张由汉中市副食公司于1963年印的春节供应券上,印有:红豆腐、豆腐、豆豉、豆瓣酱、豆芽、食糖、糕点、变蛋,8样东西,豆制品这种当地特产占了一多半。
而1963年的南京百姓,春节时吃到的则要好一些。在一张南京市副食品局印发的供应券上,有肉票、羊肉票、水产票,还有四色糖票、糖票、荤年糕票和糖年糕票。
很明显,即便是困难时期,东部城市的百姓生活水平也高于西部城市。
物质供应最丰富的还属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柳斌有一张1962年上海市水产供销公司印发的春节供应券,从上面可以看到,上海市民在春节时可以买到的年货是非常丰富的。上面不但有肉有蛋有点心,还有各种海产品,有老人、孩子喜欢的蜜饯、干果、糖果,更有大小各式水果,以及啤酒、黄酒、白酒等饮品,这是同时代大多内陆城市所无法相比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物质商品的丰富,票券渐渐开始退出人们生活。但在柳斌的藏品中,仍可看到一些90年代颁发的春节供应券,在领取的物品上可以看出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明显不同。比如其中有两张就是徐州市百货大楼印发的春节优惠券,凭券可以购买飞鸽牌自行车。同年,安庆市果品公司印发的春节商品供应证,里面果品一项就包括如下内容:荔枝干、特级桂元干、金丝蜜枣、新疆葡萄干、奶油黑瓜子、多味葵花子、黄花菜、木耳、香菇……
“一本不同年代的生活票证集就是一部详实的社会发展史。”看着这些跟春节有关的票证,柳斌称之为是一个“苦涩的记忆”。
但也许人们当年的真实感受并非如此,当全家分到这种只能换取极少物品的薄薄纸片时,一家老少那种过年的欢乐,可能也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