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关系:出路何在

2007-05-14刘婉媛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46期
关键词:基社盟施罗德施泰因

刘婉媛

中德关系已经不可能重回施罗德时代的状态。在现实利益的考量下,双方最终要探求一条务实、理性的相处之道

因为默克尔会见达赖,中德关系迅速跌入冰河期。近3个月已经过去,仍然没有解冻的迹象。

德国财长访华计划、德中人权与法制对话和副外长级的战略对话已经被取消。最近传来的另一个坏消息是,德国《明镜》周刊原定于12月7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封面展也宣告流产。作为回应,《明镜》周刊宣布取消所有该周刊在中国的一系列演讲、研讨会和展览计划。

据本刊了解,定于明年在广州举行的“德中同行”系列活动也是前景堪忧。目前,准备工作陷入了停滞状态。

“临近圣诞了,我们这些在中国的德国人经常聚会,而每次的话题都离不开当前令人沮丧的两国关系。虽然多数人的生意暂时没有受到影响,但我们都知道,长此以往,一定会有麻烦。现在的状态实在令人感到灰心。”一位在华的德国企业界人士这样表达了他的担忧。

默克尔的咄咄逼人

9月2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会见了达赖。这时,她从中国回来还不到一个月,手上还留存着同中国领导人握手的余温。

两年前,默克尔就任德国总理时,中国人就对这位出自基民盟保守阵营、在前东德出生长大、时时提及“价值观外交”的女人抱有疑问。毕竟,她的政治背景和政策理念和施罗德太不一样了。对于缔造了中德关系蜜月的施罗德,中国人始终是念念不忘的。

在2006年5月默克尔首次以总理身份访华时,人们看到了她务实的一面——除了搁置了施罗德“取消对华武器禁运”和“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两项政策以外,默克尔几乎继承了前任对华政策的所有重要方面。在她次年8月第二次访华的时候,中国领导人似乎已经能够接受了默克尔直率、务实的行事作风。

“你喜欢不用稿子,而且直截了当,我喜欢这种风格。”温家宝对默克尔说。

对这位德国新领袖,中国领导人其实相当用心。在官方的会见、会谈之外,温家宝还在清晨陪默克尔在菖蒲河公园散步,教她打太极球。

“谁知道,她一转身就去会见达赖。别说是两国交往,就算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交往,大家今天还高高兴兴地一起出游,回去后你就做了伤人心的事,这能让人接受吗?这样做丧失了对中国最起码的尊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德研究会会长顾俊礼说。

而对许多德国人而言,却“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火”。

汉堡大学和平与安全研究所研究员伯恩特•伯格认为,默克尔之所以会见达赖,主要是听信了德国黑森州州长科赫的劝说。科赫在基民盟/基社盟阵营中非常有影响力,而他历来与达赖关系密切。

事实上,默克尔已经不是第一次会见达赖。在施罗德当政时期,默克尔曾作为在野党领袖会见达赖。而这一次,默克尔开启了德国总理会见达赖的先例,并把会见的地点高调地定在了总理府——这在中国政府看来,是一种非常咄咄逼人的姿态。

辩论中的德国

据德国媒体报道,默克尔在会见达赖的前三天,才将会见的计划告诉外长施泰因迈尔。当时,施泰因迈尔曾建议将会见地点改在基民盟的办公室或者是宾馆中,以削弱这次会见的官方色彩,但没有被默克尔采纳。

由于在2005年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没有任何政党获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因此目前的德国政府是由多个政党结成的大联盟政府。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基社盟和施泰因迈尔所在的社民党本来就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在大联盟政府中同床异梦。因此,在外交问题上,总理府和外交部之间的协调时常出现问题。

施泰因迈尔批评说,默克尔高调宣扬价值观和会见达赖的行为是一种“橱窗政治”——能攻占媒体的头版头条,在外交上却只能起反作用。他指出,在与中国、俄罗斯这样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国家打交道时,低调、不张扬的外交努力反而容易达到目的。“(和中国对话时),我的言辞非常坦诚,非常明确,但我不一定会在镁光灯之下说这些话。”施泰因迈尔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说。

德国的工商界人士也纷纷出言,批评默克尔的外交政策以牺牲德国的经济利益为代价。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巴斯夫公司董事长贺斌杰指责说,“默克尔的对华政策没有足够重视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传统。”

但是,德国国内也有舆论为默克尔辩护,认为施罗德时代的对华政策过于偏重经贸利益,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过多让步,而现在默克尔正在改变这种“不平衡”的状况。

对于保守的右翼阵营基民盟/基社盟而言,维护欧洲传统的价值观一直是其政策的重要部分。最近,基民盟/基社盟出台了一份战略文件,将中国定义为“战略挑战者”,并提出德国应该以价值观念来寻找、划定自己的伙伴。也就是说,德国应该加强与印度、日本等国家的关系,共同制约中国。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在这份文件中,“冷战思维暴露无疑!”

尽管德国的观察家一直强调,这份文件的出台与默克尔会见达赖,时机纯属巧合。然而,在中德关系最需要增进互信、打开心结的时候,这份文件的出台只能说是给两国关系发出一个非常消积的信号。

“这只是基民盟/基社盟的文件,并非德国政府外交政策。”汉堡大学和平与安全研究所研究员伯恩特•伯格解释说。

伯格指出,德国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还没有定论。“这个时候双方都需要冷静。如果(中方)给予德方过多的压力,也许会引起反弹,有些人会认为中国想主导德国的内政,这会影响辩论一方维护中国理性形象的努力。”

探求中间之道

11月底,默克尔在接受德国报纸Bild采访时称,“作为德国总理,我有权决定我想会见的人和会见的地点。”

德国《明镜》周刊11月27日刊登文章,认为默克尔不会做出什么“让步”,中德之间目前的对峙局面会慢慢自行消解。“在将来某个时候,默克尔还会如常和温家宝总理在电话上谈论一些例行的话题,如伊朗、缅甸问题,以及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在此过程中,默克尔会谈及德中关系的问题——但这可能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

不过,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德研究会会长顾俊礼看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件事是由德方引起的,因此德方应该率先走出和解的步伐。默克尔得承认会见达赖是一个失误。至少要向中方表示,‘以后会考虑得更周到一些‘下次不会再这样做。只有做出这样的姿态,中德关系才可能回暖。”

顾俊礼指出,据中方掌握的信息,默克尔还有在明年5月继续会见达赖的打算,甚至可能向他授奖。“如果事情这么发展下去,真的会非常糟糕,中德关系到明年秋天都不可能得到恢复。”

而更悲观的观察家认为,如果默克尔在达赖问题乃至人权问题上继续向中国挥舞大棒,中国政府就有可能“彻底放弃对她的幻想”,转而寄希望于施泰因迈尔。这样的话,中德关系的改善,也许只能等待2009年的到来了。

德国新一届联邦议会选举将于2009年举行,德国政治将重新洗牌。目前,社民党的外交部长、副总理施泰因迈尔的支持率不断追赶基民盟的默克尔。这两位在对华政策上主张各异的政治家,将成为大选中的领跑人。

《柏林报》指出,在施罗德的“老友外交”和默克尔树立隔阂的政策之间,有一条中间路线,而这正是施泰因迈尔想走的一条路。“他想向外界证明,经济利益和人权政策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德国可以成功地推行这个政策,同时不会让谁没面子。”

默克尔似乎也看到了这个“中间路线”。她在12月2日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我们需要好朋友似的接触,朋友间总是会出现意见分歧,但德国愿意与中国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我深信,价值外交和经济外交可以很好结合起来,我将与外交部一起寻找这样一条路。”

猜你喜欢

基社盟施罗德施泰因
佩希施泰因:战胜“岁月”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盟友选举失利危及默克尔
施罗德年内与韩国女友完婚
从德国佩希施泰因案看国际体育仲裁院管辖权
媒体指施罗德“助理”实为其新女友
危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