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何时能成为真正的“香饽饽”
2007-04-23余慧娟贺斌
余慧娟 贺斌
任何改革改到深处,便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校本教研是一种非常适合学校专业发展的教研模式,几年前曾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各地教研方式改革的方向。很显然,该模式正是因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而具有“草根性”,能够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由于重心低而具有“大众性”,使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都可能成为研究者。
但是,好的形式未必就能造就好的内容。最突出的优点极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弱点。
校本教研的这两大优势,同时也是形成教研管理真空的两大条件。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教研的积极性,再好的模式也会成为形式。即使有布置下来的课题和任务,总有多种办法可以应付。一所学校即使很有教研的热情,仍然可能陷入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境地。因而,强有力的区域教研管理机制就成为一种必需。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学校课题研究的区域管理新机制”,就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其价值之一,便是建立了联系紧密的合作共同体。所谓联系紧密,不仅指拥有共同的课题这样的载体,还拥有一系列有效的研讨制度,使得“合作”成為一种常态生活,而不是一阵风或者一种“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流动———可以称之为专业资源的流动,这个专业资源不是指教师,而是指“头脑”中的思想、学识、经验等等。这几年,“均衡”成为教育界的时髦词汇,但是关注硬件均衡这样的显性均衡的多,关注软件均衡这样的隐性均衡的太少。教师流动固然是一种软件均衡方式,但是工程浩大。当我们意识到,教师队伍的现状是一个客观事实,教师群体的差别将永远存在时,那么,“头脑”资源的流动就是成本最低、最根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头脑”资源流动的日常化,才能真正满足老百姓对教育均衡(实际是教育质量均衡)的渴求。杏花岭区教育局构建的这一“共同体”就具有这样的深远意义。
其价值之二,就是同时探索出了共同体内部的有效评价制度。人是活在自律与他律之间的。缺乏对任何一方的考虑,都是对人性的误解。学校是由人来管理,也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也具有同样的秉性。尤其是教研这样的专业活动,似乎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和衡量,于是“滥竽充数”的人比比皆是,来走一走形式的学校也很多,无怪乎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都失去了兴趣。但是,杏花岭区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用“卡”来对学校和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计分。这种评价计分的办法不一定十分准确、科学,也许还需要继续完善,但却真实地体现了教研活动在教师评价、晋级中的地位,体现了其在学校评价中的分量。有了这样的评价制度,也就有了人与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机制的真正引入,也才会有研究效率的提升。学校和教师的研究热情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最终内化成一种习惯,沉淀为新的传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区(县)的教研室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下,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专业指导”是我们一直赋予的职能,现在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必须放宽视野,拉长焦距,看到区域教研的新需求———寻求一种专业的资源管理方式。教研室如果能够从课堂指导的细枝末节中跳出来,统筹区域内所有学校的专业资源,并在“倡导校本教研”的同时,建立起关键的合作机制与评价体系,那么,由此激发的能量将远不是几个教研员能抵及的,由此生成的意义也不是几个骨干教师和几所“教研窗口学校”所能覆盖的。
期待教研室角色的转变,能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现实生活中学校和教师所青睐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