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心·责任·正义

2007-04-23陈兆兰

人民教育 2007年18期
关键词:德育班主任同学

陈兆兰

常州,江南古城,人文荟萃,自古以来素有“千载读书地,名士冠江南”之美誉。

五月的常州,万物生机盎然,记者慕名来到位于常州白云溪畔、天宁古寺旁的常州著名学府———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真切地感受了百年老校深厚的育人底蕴,领略了“敲钉转角(常州话,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育人新境界。

走进常州高级中学,扑面而来的是特有的名校风范气息:民国风格的建筑群、灰白色的校园建筑主色调,营造出古雅、沉稳、深邃、大气的氛围,散发出书院式校园的书卷气息。校园内处处蕴含着育人者濡染人、熏陶人、开导人、激励人、振奋人的匠心。

当“影子校长”的反思:教育缺失了什么?

2006年3月16日。英國爱塞克斯郡堡景学校。

根据活动日程安排,作为中国中小学校长访问团成员之一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王定新,今天要在该校当一天“影子校长”。

他在走廊上仔细观察着“走班”上课的每一个英国学生,很快发现了他们有别于中国内地学生的“三个不同”:一是几乎没有戴眼镜的学生;二是每个学生胸前都戴有一枚公益活动纪念章;三是每个学生的眼睛都放光,很有生气。此景除了让王定新羡慕外,也让他陷入了思考: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我们的学生经6年寒窗苦读,除换来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外,失去的似乎更多: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于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爱好。而我们的社会,对这样的现状早已见怪不怪。是教育者丧失了反省教育目标的能力,还是丧失了追求美好目标的能力?王定新在内心深处一次次地反问自己。

常中德育关键词:爱心,责任,正义

常中人认为,爱心是最基本的人性,是社会的灵魂;责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作风;正义是一种价值判断。这是构成和谐社会的要素,也是学校德育的关键。

说起常州高级中学校风的精髓,王定新校长认为,在办学中,什么都可以复制,唯独校风不能复制,它是一所学校多年积淀而成的独有的校园文化,是一校之魂。政府给了百年老校最好的办学条件,理应有鲜明而独特的校风,理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作为、有建树。如何把学生从“三多三少”(学习活动多,体育锻炼少;室内活动多,户外活动少;做试卷多,动手少)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乏味、悲伤的学习为积极、自愿、愉悦的学习?反思后,王定新与学校领导班子统一了认识:“学校最有效的投入,是德育的投入;学校最具核心力的竞争,是德育的竞争。”抓德育,就是解决教育发展方向问题、动力问题和价值取向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套。

常中人将学校德育内容提炼成三个关键词:爱心,责任,正义。即常中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善良而不失正直、刚毅而不失爱心的大写的人。

在谈到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关系时,王定新校长比喻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好比一颗颗闪光的珍珠,而爱心、责任、正义则是串起珍珠的红线。王校长坚信活动育人的理念。在常州高级中学,育德者形成了一个共识:没有丰富而深刻体验的人,往往没有丰富的情感,他的人生经历是苍白的、暗淡无光的;体验中获得的感悟最深刻,体验后达到的自觉行动,才是德育更高的追求;要让体验成为一门课程。

高中三年,学生是在一系列体验活动中度过的。第一学期的军训、第二学期的80里拉练、高三的“超越之旅”素质拓展训练、“劳动节、国庆节的一日体验”、“寒假二日体验”、“暑期一周体验”等等,大大小小、丰富多彩的校本体验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验活动课程,系统而有序地丰富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心理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坚韧行”80里拉练,见证坚韧、友爱、挑战和成功。

坚韧行,坚持住,忍受住,才行!80里,品的是苦涩,凭的是青春,拼的是意志。

———摘自高一学生张瀛80里拉练日记

脚磨破了,腿走肿了,腰累弯了,但我们始终咬牙坚持,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表现出旺盛的斗志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进取精神。这大概就是常中的一种精神。

———摘自高一(1)班学生高沁的体验日记

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每个人身上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光芒。尽管知道那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但我宁愿相信那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是对我们凯旋的祝福。尽管疲劳凶猛地袭击着我们的身体———沉重的步伐,僵硬的动作,浮肿的双手,满脸的汗水,满脚的血泡,但我们走过来了,我们是征服者!

———摘自高一(12)班班主任王凯的拉练日记

80里,同学们手牵着手,互相鼓励,用自己的毅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我能行。回到教室,我对大家说“我们班中途没有一个同学上车”时,我哭了,很多同学也哭了,我为同学们的努力而流泪,同学们是为能坚持走完全程而自豪!

———摘自高一(2)班班主任张震的拉练日记

“拉练”,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可当它真实地走进校园生活时,同学们表现出新奇、兴奋、惴惴不安。家长们担心:孩子们长这么大从没走过这么远的路,能行吗?

“80里坚韧行野营拉练”,是由学生自主设计、师生共同组织的一次集体体验活动。从常州高级中学到方茂山,再从方茂山返回学校,同学们收获之多、感受之深,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自绘班旗,自制班徽,自定口号,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这个活动不同于悠闲的春游,拉练要的是意志和精神。

2006年4月14日,一个让700多名高一新生刻骨铭心的日子。清晨6点,全体高一新生齐集在学校广场。“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简短却振奋人心的誓师动员后,由体育班担任的“尖刀班”打头阵,在昂扬的进行曲中跨出校门。

9点,一些学生的脚步慢了下来,收容车驾驶员抢起了“生意”,但没能如愿。男同学身上的包多了起来,高一(2)班的年轻班主任张震身上,背了6个包还一路谈笑风生。

“快看,那就是大林寺山门”,10点,随着一声欢呼,同学们疲惫的脚步顿时加快了。11点,全部人马登上了方茂山山顶,开始了美好的午餐时光。学校规定每人带食品不能超过10元,但大家互通有无的快乐,是平时没有的。短暂的午休之后,各班的主题班团活动隆重登场。有的班进行简短的期中总结,有的班开起了联欢会,演起了短剧,吹起了萨克斯,音乐声、欢笑声在山顶回荡。

最特别的是高一(3)班的宣誓:“把正义视为责任,让爱心成为永恒,把艰苦视为财富,让优秀成为习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永不言败,顽强拼搏,追求永恒。超越自我,再创辉煌。”宣誓后,在寫有“艰苦是一种财富”的横幅上,大家画下了一个个象征远足的脚印。

12点半,同学们拎着垃圾袋踏上返校的路程。

下午2点,脚真疼,路真长,水真缺,同学们有点儿撑不住了,指挥部决定小休片刻。这时,男同学顾不上绅士风度,女同学也顾不了淑女风范,全都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想再挪动半步。半小时休息后,队伍继续前进,有一半老师和同学脚上的水泡都磨破了。

下午4点,行进到最后10里时,师生们的体能已达到了极限,而上苍似乎全然不顾,突然下起了大雨。真正的考验和挑战来临了!本来准备在最后10里路上车的副校长张焕平,却改变了主意。虽然体重超过90公斤,年过半百,双脚淤血,但作为本次拉练活动的总指挥,他觉得情况越是恶劣,越要坚持下来。就是凭着这股精神,他硬是走完了全程。学校绝大多数老师也坚持和学生一道步行,没有一个班主任上车。行进中,老师劝一名身材矮小、疲惫不堪的女学生上车,“不,老师,我就是爬也要爬回去”,小姑娘眼睛里噙着泪水,一脸的坚定!高一(12)班的陆莹同学,在老师和同学的搀扶下,一边艰难地挪动着脚步,一边说:“如果我今天能够坚持到底,那今后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就这样,在最后10里路时,出现了师生风雨同行、口号声和歌声震天的感人场景。“来了,来了!”下午5点,经过1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前后长约1000米的拉练队伍,终于进入市区常中所在的道路。街道两旁的行人驻足凝望着这支“悲壮”的队伍,学校领导、老师及家长冒雨迎在校门口。一开始还安静无声,突然间,掌声从队伍的一角响起,迅速传播开,经久不息……

“我们胜利了!”“我们成功了!”队伍里不知是谁呼喊了起来,高一(9)班3名女生抱头痛哭。雨水、汗水、泪水交汇在一起;风声、雨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这感人的情景永远定格在常中人的脑海中,成了师生们永不消失的记忆。

80里究竟有多远,通过“坚韧行”野外拉练活动,学生用体验懂得了它真正的距离。

“超越梦想一起飞”———颁奖会成了励志大课堂、人生加油站

“攀登是一种姿态,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生活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你们就是那敢于攀登的勇者,不懈的努力已经让你们看到了天边的光亮,巨大的进步也让关心你们的人感到欣喜。”

———这是学校献给“勇攀高峰奖”获得者的颁奖词

“梅花,带着冬天的繁华和生命的荣耀,坚强而又严谨地笑傲着风雪。你们在数理化和计算机的土地上,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芬芳。为之骄傲的,不仅仅是那熠熠闪光的成果,更是那份破釜沉舟的决心,锲而不舍的坚强,融化冰雪的勇气。愿这份荣誉激励你们继续前行。”

———这是学校献给“竞赛成就奖”获得者的颁奖词

“杰出,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种使命。肩负使命,追逐梦想,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里,享受洒落一地的金黄。交上一份杰出的学业,感受一次梦想的洗礼。全面发展,完善自我,梦想在等着你们去实现。”

———这是学校献给“杰出学业奖”获得者的颁奖词

2006年,新学期的开学典礼有点特别,除了校长简短讲话外,主要是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节目》。

“惊讶,没想到,形式非常新颖。”高二(7)班的余姝丹同学说,“以前的开学典礼,都是讲学习,今天的开学典礼,同学们真的被打动了。我喜欢这样的开学典礼。”看完《感动中国》后,各个班级举行班级活动,让全班同学挑选出上学期“最感动班级的人”。

用新颖的形式激励同学们,在常中已非首次。副校长张焕平说:“高品位的德育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感动学生。不感动学生,教育就停留在管理的层面。感动了,才能打动;打动了,才会有行动。”

2006年12月1日下午2点,高中一二年级1500多名师生满满当当地坐在武进影剧院。一项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并主持的大型活动———“超越梦想一起飞”期中颁奖大会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一改以往的传统做法,可谓别开生面。常中人想让表彰活动也成为师生终身难忘的励志大课堂、人生加油站。

师生们在形式上参考了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活动,设立了“竞赛成就奖”、“勇攀高峰奖”、“希望之星奖”、“爱心奉献奖”、“杰出学业奖”、“优秀干部奖”、“优秀集体奖”等不同奖项。约请了校长、老师、家长委员会成员、社区代表,为受表彰学生颁奖,并请老师为获奖者朗诵颁奖词。

颁奖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老师朗诵一段颁奖词,就赢得一阵喝彩。许多同学抑制不住兴奋和激动,纷纷跳上舞台齐声高唱王力宏的《爱,因为在心中》,班主任们也上台高唱《真心英雄》,将它献给全体学生,颁奖大会进入了高潮。颁奖大会产生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远远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料。

“超越之旅”素质拓展训练———常中的德育品牌活动

说到高三开展“超越之旅”素质拓展训练的动机时,王定新校长滔滔不绝地说,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方式是感觉,而不是思考。所以,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亲自经历”的机会和场景。高三毕业班的“超越之旅”素质拓展训练,就是要为每一名学员营造一个逼真开放的全方位感受的“生活场景”,使之从中获得知识、认识和体验。

“超越之旅”素质拓展训练,旨在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顽强意志、团结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形成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006年8月10日上午,也正是在一般学校高三年级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热火朝天地补课之际,常州高级中学将高三全体学生拉到了南京炮兵学院,拉开为期三天的“超越之旅”素质拓展训练的帷幕。

三天里,参加训练的700余名同学兴致勃勃地跟着培训师们体验着一个又一个训练项目。“破冰”项目,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信任背摔”项目,考验的是互相信任和彼此接纳。“交通堵塞”、“乾坤大挪移”项目,感受到集体智慧的重要。“齐眉棍”、“动力火车”项目,认识到统一行动听指挥才能发挥团队作用。“齐腿并进”项目,获得了“默契需要行动去培养”、“考虑别人就是考虑自己”的深刻认识。“生日排序”、“危险核弹”项目,感受到可行的方案、心灵的默契、统一的顺序、有效的指挥,缺一不可。骄阳下14公里的“野外拉练”,彰显了意志的关键。“大树和松鼠”、“梅花朵朵开”等趣味游戏,让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强化了团队意识。

高三的同学们感到,这与其被称为“超越之旅”,不如说是一场战役:一场在骄阳与酷暑中打响的战役,一场在坚持中前进的战役,同时更是高三学生吹响冲刺号角的战役。短暂却极其艰苦的3天,同学们有汗水,有泪水,有挫折,有成功。“细节决定成败”、“做任何事情必须有认真的态度”等理念深深植入了同学们的心中。“超越之旅”像一阵12级的飓风,冲击着高三每一个学生,启迪良多,记忆深刻。

2007年8月11日至13日,常中又举行了第二届新高三“超越之旅”素質拓展训练。如今,“超越之旅”素质拓展训练已经成了常中德育工作和毕业班工作的一个品牌活动。

德育导师制和“周末聊谈”:在学生心灵深处耕耘、播种

常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德育导师。早在2000年,学校就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开始实行“德育导师制”,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新模式。

德育导师采取自愿报名、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产生。在班主任的协调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生与导师的结对关系。上自校长,下至普通老师,每名教师可同时担任多名学生的导师(不超过4人)。学校将导师的职责定位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习的辅导员、生活的指导员、心理的疏导者,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人格成长。

德育导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师和心灵按摩师。在基本了解学生情况后,德育导师要确立学期、学年乃至中长期培养目标及拟采取的相关措施等。学校要求导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资料的积累,建立健全学生成长、发展的跟踪档案,还落实了谈心制度,在定期谈话基础上,要求德育导师时刻关注、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定期与家长联系,沟通情况,交流思想,共商教育对策,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学校还建立了定期“会诊”制。班主任定期组织本班导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诊断,以求实效。

一位寄宿生的家长因车祸身亡,班主任尤国兴用一个“善意的谎言”,让这位寄宿生以平稳的心态完成了高考。他还以科学的方法帮助这位学生度过了“心理阵痛期”,顺利踏上了深造之路。

邵国英老师曾处理过一个“手机事件”。班上一位同学丢了手机,调查后发现是同宿舍学生拿的。她没有简单地训斥,而是当着全宿舍的同学批评了丢手机的学生:一不该将手机带到学校;二不该随便使用“偷”字,随后她暗示了还回手机的地点。第二天,丢失的手机被人用毛巾包了几层,放在了宿舍的门口。

谢晓虹老师发现有一位学生在网络论坛上针对学校、老师和同学发布了一些观点过激、偏颇的言论,她多次找这位学生交心,引导学生把握好网络言论的度,增强网络公德意识,还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消除学生心中的挑剔和埋怨。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学生终于走出了消极、偏激的心理状态。

小雪同学高分考入重点大学后,一直愁眉不展,德育导师李莉了解到她家庭的实际困难后,将自己的2000元钱塞进了小雪口袋。

所谓“聊谈”,是一种介于聊天和谈话之间的随意而彼此不设防的交流方式。这种一对一、点对点的师生交流,追求的是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学校要求“聊谈”双方地位对等,德育导师不能以教育者自居,不能用教训的口吻。内容上要“貌似无主题”,减少刻意,追求无痕,地点是适合“聊谈”的任何地方,时间一般集中在周末。课余时间,在校园里,常可看到一对对师生在促膝交谈。

80后新生代班主任的新定位:当一名引领式班主任

对于和学生一起成长、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摘自常州高级中学青年班主任吴栋老师工作总结

吴栋,1980年出生,2003年从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是常州高级中学这片沃土滋养、蕴育并造就了他。吴栋调侃地告诉记者,他的高三(3)班就像他的恋人,他自己是班里的第55名学生。

记者发现,吴栋是一位完全不同于传统型班主任的80后新生代班主任。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现代特质,既是学者型、研究型班主任,也是思想型、智慧型班主任,虽然年轻却是具有“大师风度的班主任”(学生评语),在记者看来,他是一个刚被发现但还未得到开采和挖掘的“处女金矿”:他投入,他专注,他敬业,他对班主任工作充满热情以至痴迷。

吴栋说,青年教师当班主任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要打造怎样一个班集体?是做那种管头管脚、管天管地的保姆式班主任、警察式班主任,还是做一名引领式班主任。吴栋自然选择了后者。所谓引领式班主任,吴栋认为,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者,成长的关注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者。引领式班主任的工作要有科学性,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工作要追求艺术性,还要有自己的个性。

吴栋认为,班主任要经营班级而不是管理班级,因为经营需要正确的理念,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科学的方法,需要艺术的创造。当代班主任要考虑学生终生的发展,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终生品质上,也就是要去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者。他将他的班级目标定位为:让严谨踏实、活泼勇敢、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成为每一位班级成员的终生品质,成为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的人。

也许是受大学所学化学学科特点的影响,也许是性格使然,吴栋工作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和记录学生生命成长的点点滴滴。他认为,人们研究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发育,要写观察日记,船员出海有航海日记,母亲有育儿日记,科学家做研究也有实验日记,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学生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呢?有什么样的记录能比记录生命的成长更有意义呢!

他用数码照相机去定格、记录学生成长的每个瞬间。两年来,每次活动他都留下了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照片已达上万张,共163本像册。他把照片放到了网上,今后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过了多少年,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看到学生时代的真实生活片断。

在他做记录的同时,也不让学生闲着,请他们用班级日志笔录自己成长的每一天。他还搜集学生周记,保存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他至今还保留着高一时学生的每一本周记本,每次翻阅,过去的时光,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

这些图片、视频资料、班级日志、学生周记都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成长资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翻开吴栋老师桌上的厚厚一大叠像册,点开他制作的一张张光盘,记者被他如痴如醉的育人情怀和积累深深感动了,难怪他把班级看成是自己的“情人”。

在工作中,吴栋最大的感受是:班队活动是班主任育德的主战场,是建设班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对班隊活动的核心要求是感动学生、打动学生。

什么样的班会才能打动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呢?吴栋的回答是:让学生产生共鸣的班会。怎样做呢?吴栋比喻说,就像给学生点菜和做菜一样,班主任要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势,采用不同的方法,精心选择那些源自生活的、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素材设计班会,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感动。

在不久前结束的运动会上,吴栋的3班取得了好成绩,获得年级团体总分第一名,被评为“入场式优胜班级”和“精神文明班级”。此时高中的第一个月已经过去,新鲜感已渐渐淡去;年级月考结束,成绩也不错,但松懈情绪开始有些蔓延。为此,2005年10月12日,吴栋策划了“相信自己———运动会回顾”主题班会。

高二已有半学期,大家在一起彼此熟悉,不同于高一的班级文化氛围渐渐形成,这时候是品味半学期生活的最佳时期。2007年1月19日,3班举行了“盘点06·23盛典”主题班会,回顾高二上半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战斗力。

随着理科知识难度加大,学生分数下滑,很多同学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了怀疑。为此,吴栋组织全班观看了“智商与情商”的专题讲座,让学生科学地认识智商和情商,懂得后天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感受大家风采”———观看物理学家钱伟长、计算机专家王选、数学家陈省身等的访谈录,观看影片《帝企鹅日记》,观看纪录片《高三》,举行“七月礼物”主题班会……

采访吴栋老师时,他还告诉记者,为了让班队活动不流于形式,学校只搞班队活动观摩,不搞评比,这使得班队活动沿着一条务实、有效的健康之路走下去。这也使得像吴栋这样的年轻班主任,卸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用一颗平常心科学有序地经营着他们的班集体。这着实显露了常州高级中学足够的育人底气和务求实效、实事求是的德育工作作风。

两年来,吴栋走进教育、融入教育、感受教育、享受教育、储蓄教育,与3班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心与心交融、情与情相契的师生关系。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苦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感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次开方。吴栋觉得这只说对一半,他认为,对于和学生一起成长、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花开梦里———创建和谐、活泼、向上的班务工作品牌

张震,高一(2)班班主任,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庞,憨憨的笑容,腼腆的表情。像吴栋一样,他也是一位80后班主任,也是一名有鲜明个性的班主任。采访中,他递给记者一本薄薄的、印制精美标题的《花开梦里》小册子,谦逊地说,一年来,我的班级工作成果不多,遗憾倒不少。这是一本形式新颖丰富、全面记录班级成长历程的班务工作档案,现从中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青年班主任张震班务工作档案链接:

ZZ小传

张震者,常州人也。年28,好数学。震少时爱玩毽,年长后,兴不减,吾常见其课余玩毽,乐此不疲。见其体态“宽阔”,面善可爱,同学号其曰“ZZ”。

震面甚年轻,见其人多误以为学生也。校冬锻长跑赛,震亲临指导,与运动员浑为一体,毫无破绽。忽听一生曰:“2班多一人也。”吾定睛视也,原来震列其中,甚为搞笑。尝有一课后,震进教室,吩咐左右开窗通风,旁一通技老师未曾识震,唤其曰:“同学,请帮吾将器材送回科学馆!”震愣,同学哄堂大笑,通技老师甚未明白,听一生曰:“其为吾师也!”不觉脸红如西红柿,随即向震道歉。此二例在班中传为“佳话”,成为饭后“笑谈”。

震极富激情。校运动会,率生加油助威,喊声震天,不惜哑其嗓子,令人甚为感动。其精于电脑操纵,尤善于ppt。新年伊始,班会课上,其ppt受到诸生一致好评。震极好运动。足球上好守门,滴水不漏,号曰:“钢铁闸门”,篮球上以其健壮之体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逼人。震讲课生动。曾有一代课老师,5分钟概念,35分钟习题,诸生有如云里雾里,不知方向。至此,诸生怀念震甚矣,而震因献血尚在休息,众生不由“痛心疾首”。———学生胡健生

翻阅着张震的《花开梦里》,点开高一(2)班那一幕幕视频资料,记者被深深地感动了。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师生们过去那段火热的生活中,与张震和他的高一(2)班,不,是与常州高级中学所有的师生同喜同悲、同甘共苦。多好的学校!多好的班集体!多么可爱的学生!多么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肯定,张震以及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已经成功地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班级工作品牌,常州高级中学也因此成为了每一位学生心中的美好家园和幸福乐园!

猜你喜欢

德育班主任同学
我的班主任①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我们的班主任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