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在日本传播的途径及其作用
2007-03-11李未醉
[摘要]宋明理学是由南宋朱熹最终完成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宋元明时期占统治地位,传入日本主要是在镰仓时代末期。14世纪至16世纪,日本宋学摆脱了禅学的束缚,并与原有的神道相结合,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其传播途径是多方面的。宋明理学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宋明理学;日本;传播;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李未醉,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江西上饶334001
[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7)11-0029-04
儒学在日本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儒学是通过文字而传人日本的。据日本史料记载,儒学传入日本是在公元405年,王仁从朝鲜半岛南部北济到达日本,为日本应神天皇儿子老师。王仁授之《论语》,这是儒学东传的开始。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曾经向为传授儒学而来日本的博士觉哿学习。此后,儒家思想通过典籍等陆续传至日本。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内,宋元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理学,名之为新儒学,又称宋明理学。儒学发展到宋朝,面目为之一新,先秦儒学至两汉而形成经学,依附经学又产生谶纬之学,因而汉代儒学具有神学化的倾向。唐代儒学承袭汉代经学传统,以章句注释、训诂考据为主,但义理之学已引起一部分人的重视,开宋明理学之先河。宋代学术风气大变,出现了一股疑古思潮,一些学者不满于汉唐的章句注释之学和训诂考据之学,大力倡导发明儒家经典义理,重视把握儒学精神实质,理学遂勃然而兴。北宋前期,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继承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儒学复兴运动,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揭开了新儒学诞生的序幕。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继之而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形成了理学。南宋时期的朱熹,最终完成了这一思想体系。可以说,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时代思潮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理学是由周敦颐开其端绪,二程奠定基础,朱熹集其大成。
理学具有内容丰富、论证细密、体系完整的特点。它以圣人作为最高标准和榜样,提倡理想境界,肯定社会生活和道德精神的价值。重视人生意义,强调精神自觉,力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理想境界。理学家最关注道德意识的自我认识和实践,他们大多强调理与欲的对立,主张“存天理,去人欲”,禁欲主义倾向颇为浓厚。认为天理与人欲截然对立,不可并存。把封建伦理纲常视为神圣绝对的权威,要求人们无条件的服从和遵守。从本质上看,理学乃是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政治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绝对化,上升为宇宙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规律,以此来论证封建社会的合理性与永恒性。其修养目标是使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观念符合理或天理,自觉地按照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原则行事。在理学中,世界观、认识论和道德观是统一的。
宋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和学者们均把程、朱理学奉为正宗,到了明中叶以后则主要盛行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宋明理学在13世纪20年代就开始传人与中国邻近的日本、朝鲜及越南等国。由于这几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基本类似,因此朱子学在传人后便融入了当地文化。14世纪至16世纪,日本朱子学摆脱了禅学的束缚,并与原有的神道相结合,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子学的儒家学派。
一、宋明理学在日本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是中日学者的互访,把理学书籍带入日本。程朱理学在日本被称为“朱子学”,也被称为“宋学”,主要是指以南宋朱熹为中心形成的儒家学派,在镰仓时代末期传入日本。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宋学,是融合佛教(禅宗)、道教而构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主张“三教五常”、“存天理,去人欲”。当时日本平安末期儒学逐步衰落,由于中日禅僧的互访,在传禅的同时,把朱子学书籍带到了日本。例如日本和尚圆尔辨圆入宋学禅,曾携带《晦庵大学》、《晦庵中庸或问》等朱子学书籍返回日本。这对日本传播宋学创造了条件。
二是华侨在日本传播理学思想。
宋末元初与明末,由于蒙古及满族即将入主中原,为逃避异族统治,有不少中原汉人(僧侣、文人、工匠等,如无学祖元、朱舜水)受聘亡命日本,这些移民在客观上起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无学祖元,又称子元祖元,字子元,号无学,宋明州庆元府人,俗姓许氏,七岁就学,便能诵习强记。弘安二年(1279)应北条时宗之聘赴日,有“生不食元黍,死不葬元土”的气概。他弘扬宋学(指宋代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家学说一作者注),著有《语录》10卷,1286年去世,谥佛光禅师。
1299年元代禅僧一山一宁奉派来日,定居二十年,同时传禅宗及宋儒之学,培养了一大批如虎关师炼、中岩圆月、义堂周信等禅儒兼通的禅僧。他宣讲禅儒的同时,又提倡汉诗文。到14世纪末日本形成了以五山禅僧为中心的汉诗文热潮,史称“五山文学”,为日本汉文学史上放一异彩。
禅僧玄惠、法印在日本倡导程朱之说,曾经传其门人北岛亲房以《资治通鉴》《宋朝通鉴》。北自亲房所著《神皇正统记》即是对《资治通鉴》的一种发挥。“事实上此书宗旨和朱子《资治通鉴》斥魏尊蜀之意正同。虽其书混杂儒佛,且杂阴阳五行谶纬之说,但其基本观念却是受宋学与《通鉴》学的影响。””1(r,57)朱子《资治通鉴》即是朱熹所编撰的《资治通鉴纲目》一书。
朱舜水,名之瑜,字鲁琪,号舜水,明浙江余姚人。舜水为明遗臣,数次在日本乞师,及明亡仿鲁仲连义不帝秦之例,于万治二年(1659)永住日本讲学,有安东省庵、安积淡泊等日本人师事他。宽永五年(1658)德川光国迎之为宾师,兴起水户学风,开修《大日本史》。其中贯穿着“尊王贱霸”、“大义名分”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及于当时,对于后来一些维新志士“尊王倒幕”思想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史载朱舜水在日讲学,提倡程朱理学,他力矫日本朱子学的空疏之风,“天佑以还,日本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不务空谈虚论,皆舜水之赐也”。朱舜水的及门弟子英俊辈出,私淑者也人数众多,从而形成为日本的“水户学派”。
居住在其他国家的华侨,同样有助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琉球古国儒学大师程顺则就是典型代表。程顺则(1663—1734),出生于琉球。康熙四十六年(1707)程顺则在任进贡副使来华期间捐资刊刻了《六喻衍义》一书,并带回琉球,使书中倡导的国民修身齐家标准在琉球和日本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六喻衍义》中的六喻选自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颁布的教民圣谕四十一条中与大众生活伦理道德关系颇为密切的前六条,依次为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书为明代浙江会稽学者范铉所编撰。
《六喻衍义》传入日本后,深受重视。日本幕府将军马上命令汉学家注释、翻译,并将此书大量
翻印,广为发行,通令各地作为国民修身课本进行讲读。至明治维新后,《六喻衍义》才被新的教科书所取代。
三是日本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理学宣扬精神先于物质,认为“理”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其中包括社会秩序以及忠孝仁义等社会道德。理学提倡万民百姓要“各依本分,凡事循理”,决不能“以下犯上,以卑凌尊”,更不可有“悖逆作乱之心”。由于这些主张十分适合幕府的统治,所以受到执政者的大力支持和宣扬。
五山禅僧热衷于汉诗文,也着重从哲学的角度来深入研讨宋学。宋学深入地方,形成了学派。如萨南学派(萨摩)、海南学派(土佐)等等。而过去墨守旧注的博士公卿派,也采用了朱熹的新注,说明朱子学在日本儒学中已经建立了稳固的地位。江户时代宣布朱子学为官学。
到醍醐天皇(1318~1339年在位)时,禅僧玄惠法印给皇室讲授朱子学,使朱子学进入日本皇宫,与公家相结合。玄惠法印的门人著《神皇正统记》,其中贯穿着“君臣名分”的观点,成为1333年天皇向幕府夺权的思想武器。这说明朱子学到14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日本思想界的一大势力,并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幕府利用儒家的治国理念进行统治。1663年,幕府颁布新的《武家诸法度》,禁止主君去世时其下属殉死。提倡为新的主君尽忠效力,并提倡儒家的“仁政”、“忠孝”,对父母不孝者严加处罚,同时废除将大名家眷扣留江户的人质制度。1664年,家纲向所有的大名颁发领地证明书,将军的权力基础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幕府和各藩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不仅经济得到发展,许多藩还设立了讲授朱子学的学校。水户藩主德川光兮在其江户藩邸设彰考馆,并邀请明朝流亡学者朱舜水编撰《大日本史》等。因此,从四代将军开始,幕府实施“文治政治”,即利用儒家的治国理念维持其政权。
1680年纲吉任五代将军,不仅自己笃信钻研儒学,而且亲自向大名、旗本宣讲,并建造汤岛圣堂,聘请著名学者讲授朱子学。在1683年颁布的新《武家诸法度》中,将武士首先应遵守的“习文武弓马之道”改为“文武忠孝及礼仪之事”。另外,纲吉十分注重农村的稳定,认为官吏的首要职责是“常察民之辛苦,无饥寒之愁,”因此,对那些玩忽职守致使诸民贫困的官吏严加惩处,同时严禁武士之间或武士家族内部的争斗。1701年,赤僡藩主浅野长矩与幕府礼仪官吉良义央发生争执而遭到切腹的惩罚,浅野长矩的家臣大石良雄等46人杀死吉良义央一家为其主人报仇,幕府命令他们全部切腹自杀,然后大肆宣扬他们的“义举”,结果收到了稳定思想与政治的双重效果。1709年纲吉去世,其外甥家宣继任第六代将军,起用著名儒学学者新井白石辅政,实施了一些新政策,如废除《怜悯生类令》,释放因违反该法令而被逮捕的10000余名犯人;修改《武家诸法度》,提倡“仁政”,强调武士之责在“修文武之道,明人伦,正风俗”以及“国郡家中之政务,各尽其心力,不致士民之愁苦”等等。
四是日本出现了一批致力于理学的学者。
桂庵玄树(1427~1508)曾经人明学禅,他曾在苏杭一带居留七年,师从一些名儒学习朱子学,1473年回国后,他便在九州各地讲授朱子学,并在日本首次刊印《朱子大学章句》,使朱子学在日本逐渐昌盛起来。程朱新注传入日本,从而使“汉文直读”的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宋儒的新注如果仍然采用“汉文直读”的方法,都用古代注疏来表示它的意义,那将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于是在带进新注的禅宗学僧中间,产生了所谓“汉文和训”的新办法,即是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汉字的训古意义,标注上日本假名,从而使不懂汉文或汉文程度不高的人也能理解原著的内容,这种方法起源于平安朝时代,经过了五山禅僧歧阳方秀、惟肖得岩、桂安高树等人的努力,逐渐广泛使用开来。最初这种方法是用于经书,如《四书集注》《诗集传》,以及萨南派的文之玄昌所著《四书集注训点》《周易传义训点》等等。义堂周信(1324~1388),曾经向将军足利义满讲解训古学和性理学的不同,他在《演宗讲主诗序》中说:“若夫先教以儒行,令彼知有人伦纲常,然后教以佛法,悟有天真自性,不亦善乎?”将儒家的人伦纲常也纳人了佛教教化的内容。江户时代中期以后,从宋学内部分化出两个学派,一是以山鹿素行,狄生徂徕为代表的主张复归孔孟之道的古学派,代表不当权的中小地主阶级,要求摆脱朱子学的束绑,通过王政复古来革新日本,另一派是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的阳明学派,它接受王学左派的影响,以知行合一为中心思想,反映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后来在其门下出了吉田松阴等维新志士。
在程朱理学盛行之时,中国的王守仁心学影响也及于日本,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在京都形成了与朱子学派对峙的阳明学派。日本阳明学派创始于中江藤树(1608~1648),他自幼接受儒学,专奉朱子学,在23岁左右达到朱子学的境界。但是,适应当时儒学道德通俗化的需要,加上不满林罗山一家垄断学术傲然于他人之上,中江藤树在33岁左右站到了阳明学的阵营。他的学术,以推进王守仁“明德”、“慎独”和“格物”为中心,强调“明明德”之道即为儒学,而“明明德”的真正学问便在于“以心读心”的心学,这便是“格物致知”。他认为“心”的本体是“神的实体”。因此,“正心”之“心学”,实际上就是“神道”。也就是说,“神道”即为日常道德规范。此后,日本阳明学派基本上分为两大派系,一派为具有强烈内省性格的“德教学派”,另一派是注重行动的“事功学派”。
二、宋明理学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
由于在南宋时,禅宗与儒学互相渗透,对南宋文化精神风貌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因而随着禅宗的引进日本,必然同时把南宋文化的各个方面带进日本,对日本中世纪以来的儒学、建筑、文学、绘画、雕刻、书法、印刷、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又由于它主张加强人的个人修养,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溶化到茶道、生化、庭园建筑等各种活动中,长期对陶冶日本人民的心境起了相当的作用。
学术思想对日本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学方面,最主要的表现为朱舜水对《大日本史》编撰的巨大影响。朱舜水提倡“实理实学”,对程朱理学“择善而从”。但对程、朱的忠君、大义名分等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观点,他完全赞同,并身体力行。水户藩编撰《大日本史》,主持修史者,从德川光国到安积觉、栗山潜锋、三宅观澜等,都是朱舜水的门人。因此,他的史学思想、观点也浸透到《大日本史》中。由此形成的“水户学派”,其灵魂也是尊王、大义名分思想。朱舜水在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大兴水户学派,开创修史之风,并建筑圣堂以垂范”,凡日本当代学者“无不直接间接受到他的感化,给日本儒学界以极大的影响。
胡孟圣在《日本文化古今谈》一书中指出:作
为中国文化精髓的朱子学(亦称宋学)早在室町时代就传到了日本,而此时期.明代的王阳明之学也传到了日本,并影响了几代日本人。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各种学派的热潮不但未减,反而日益增强。日本国内信奉朱子学、王阳明的人数之多,研究之深,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崇尚中国儒学之风横扫日本,致使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日本深深地扎下了根,可以说在思想领域获得了长久的发展。
宋明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纵观日本儒学史,在德川时代前期的学术思想界,儒学占统治地位,尤其是朱子学作为“官学”达到鼎盛阶段,藤原惺窝和林罗山成为著名的儒学大师。由于朱子学提倡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大义名分论”,因而在镰仓时代与禅宗混合在一起。战国时代末期,京都相国寺僧人藤原惺窝热心儒学,并经常与各国大名交往,后来受到朝鲜学者姜沆的影响,专心朱子学,同时逐渐脱离佛教的世界观,还俗后致力于朱子学的独立。京都建仁寺僧侣林罗山成为藤原惺窝的学生后还俗,因未经许可讲授《论语》,险遭迫害.后由藤原惺窝推荐给德川家康。林罗山认为“世界万物均有上下名分,人间社会也是如此,君臣父子尊卑贵贱各有其位,不得混淆”,积极肯定身份制社会。以这种天命论、名分论为主要特征的朱子学对于否定战国时代“下克上”的行为、维护幕藩体制是极为合适的思想,因而林罗山深得德川家康将军的信任,他不仅成为德川家康的政治顾问,而且其学问也得到发扬光大。三代将军家光设立学塾,教育幕府土族子弟,林家世袭儒官。到五代将军纲吉时,建立幕府最高学府昌平黉,并任命林家三代孙风冈为大学头,使林家的私塾成为官学,使朱子学在元禄、天保年间达到全盛时期。
明治维新之后,许多日本思想家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继续潜心研究朱子学,以寻找实现“道德之教”的良药。1890年,日本天皇公布了《教育赦语》,确立了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国民道德教育方针,这标志着朱子学在日本已逐渐融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宋明理学成为人民斗争和天皇向幕府夺权的思想武器。阳明学后期的学者大盐中斋,他以该派“致良知”之说,发动了民众起义,此即日本近世史上的著名的大盐平八郎起义。玄惠法印的门人著《神皇正统记》,其中贯穿着“君臣名分”的观点,成为1333年天皇向幕府夺权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