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终身体育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及其目标
2007-02-26扶健华刘明刘昕
扶健华 刘 明 刘 昕
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发生着变化,五天工作制和节假日的增多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多。但是,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各种现代文明病不断出现。特别是中年人群体,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缺乏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外,青少年时期学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不能满足科学锻炼的需要和缺少终身体育行为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国外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探讨终身体育思想和体育课程改革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终身体育思想的内涵
终身体育最初来源于终身教育。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先使用“终身教育”一词。终身体育来源于前苏联中央体育研究所所长克诺柯夫在1968年提出的“0岁-100岁体育锻炼”。1970年,日本早川太茅、前川峰等专家强调学校体育教学着重于培养能力和保障身心健康发展,在理解身心发展和运动特点的同时,适当地从事各种运动、培养强健的身心,以实现发展体力,着力于培养自我教育能力。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了“终身体育”这个概念。20世纪60年代末期,部分国内外体育学者,受法国教育学家保罗·郎格郎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据人体发展规律和体育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得到世界上许多体育同行的赞同。并逐渐形成一种思潮。目前,对终身体育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一生中,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活动,使终身有明确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终身体育的这种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广泛性特征,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使体育教学时空观大大拓展和延伸。学校体育不再只是校园内部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相关联,并贯穿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知识性、现实性、社会性、未来发展性”的高度融合构成了现代体育教学体系。其次,终身体育思想能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调控、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不断提高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旅程的任何时期只有不断地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再次,终身体育为职后体育教育奠定了基础。终身体育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也是现代人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它能帮助人们顺利渡过各年龄阶段转折时期遇到的危机和波动,指导人们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全民健身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最后,终身体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素质既包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包含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载体,开展终身体育,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对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学校体育教育的新特点
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教育目标的确立三者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始终和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紧密相连。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以改善和提高生理健康为突破口,以健康教育为主线,实行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更加强调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育课堂教学突出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心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在带给人们舒适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健康问题。为此,美国把学校体育教学看作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的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上,其中库珀的有氧锻炼不仅在全美,在全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SPARK模式就包含了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及学生的自我调节。其中s指spods竞技体育,p指play玩,a指active积极的,r指reeercation娱乐,k指kids孩子们。这一模式促使学生在积极玩乐的同时找到了锻炼的乐趣。美国学校还将身体活动、运动技能及健康理论贯穿于学校教育当中,教学内容从体脂分析到运动营养,从性卫生教育到心理压力的控制,从控制体重到力量训练等。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多方面的有关健康、健身的知识与方法。
(二)体育课程设置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成才必备的基础条件。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是一个整体,既包括躯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健康教育照顾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避免了体育教学的盲目性。通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自觉性,教育学生保持一份乐观、向上、豁达的心态,注意生活节奏,进行适当运动,保持充沛精力。对学校、家庭、社会体育活动具有核心作用。
(三)课程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活动内容十分重要。兴趣表现为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运动,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如比较普及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现代都市人喜爱的游泳、攀岩、越野、垂钓等娱乐休闲项目,在教学中不但参与人数多,而且锻炼的投入程度也很高,学生在课堂上既体验了锻炼的乐趣,又提高了锻炼的水平,无形中激发了不断参与的热情。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为树立自我体育意识打基础,把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智能上,教会学生在不同条件和不同年龄使用不同的锻炼方法。任何一个学生进行某项体育活动时,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则能产生积极作用。在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运动场上学生们你追我赶争取获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在运动中向他人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以保持或提高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可见自我体育意识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会发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动作技术的掌握,更注重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
三、终身体育行为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终身体育是从“0岁到100岁”的体育,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完善人类体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的过程。终身体育是一个长期的效益目标,具有较大的广泛性。锻炼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本人的体育价值观、健康观。而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则以育人为己任,是终身体育的启蒙与教育阶段,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学龄特征,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
(一)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
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就是要树立新的“育人观”和“终身体育观”,学校体育不能只着眼于教师上好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而忽视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对体育的需求。而是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除培养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外还需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网球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网球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外,更要使学生明确网球运动的功能和对人体的好处、锻炼中应遵循的原则、最适宜的运动负荷等一系列问题,为学生以后的自主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二)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终身体育是随着体育本身的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内容大致包括三部分:一是打好身体基础,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和掌握立、走、跑、跳等基本活动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三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从而培养与发展他们的体育能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带来了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强烈要求,体育运动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及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应从“自我完善”的指导思想中解脱出来,逐步过渡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既要明确各自的任务和目标,又要相互紧密配合,并按人一生各个阶段进行系统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体育教育的功能上得到加强和发挥,并贯彻终身。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终身体育新体系
终身体育从个人来讲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说涵盖着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用一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来看就是学校教人、家庭养人、社会用人。而实践证明对人的教育仅仅依靠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学校、家庭、社会是培养终身体育行为的三个主渠道。他们应该在终身体育中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但并不是所有的锻炼能力都要依赖学校教育来培养,还可以从广泛的社会体育中不断培养“会锻炼”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知道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及从事终身体育的观念、兴趣、习惯、能力和技能的主要阶段,学习者要知道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育的资源来不断提高锻炼能力,这是以终身锻炼来谋求身心健康发展,维持和增进健康的一条重要捷径。现代健身锻炼手段和方法极为丰富,大大加速了锻炼个体化的进程。家庭体育灵活多样,它的广泛兴起,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进行各种锻炼活动,家庭内部成员集体活动时和睦欢乐的气氛。使家庭环境变得温馨,这些情感的体验对青少年个性的培养,对家庭老年人的精神慰籍,对中年人的精神放松都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