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魔幻小说中的“双重世界”叙事艺术

2007-02-26黄运亭梁红艳

关键词:罗琳巫师魔幻

黄运亭 梁红艳

魔幻小说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在《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作者在时空结构上,构造了魔幻(巫师)和现实(麻瓜)两个世界,在故事情节的叙事上,作者从魔幻世界的叙事原型和规则两个角度,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魔幻与现实世界相混合的世界,这种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不断变换的叙事艺术风格,给小说披上了一层亦幻亦真的魔幻外衣。

一、双重世界:魔幻与现实世界

(一)《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

《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充满魔法与巫术的魔幻(巫师)世界深深植根于现实,它有别于J·R·R·托尔金(Tolkien.J.R.R.)在《魔戒》中虚构的一个完整的“中洲世界”(Middle Earth),“中洲世界”拥有自己的历史和各种奇异的种族,每种生灵都有自己专门的语言;也有别于c·s·路易斯(Lewis.c.s.)《纳尼亚传奇》中需要经过特定的通道进入的纳尼亚王国,比如通过一个有魔法的衣橱。《哈利·波特》中的魔幻(巫师)和现实(麻瓜)世界相互交融,共同存在。它们不但没有明确的界线区别,也没有时空上的巨大差异,只要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里具有魔法的人,都能进入这个魔幻(巫师)世界。因此,《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最主要的叙事艺术特色就是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完美结合。

《哈利·波特》系列的魔幻世界,即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一座位于古堡建筑里的寄宿学校。对广大读者来说,不能不惊叹作者的叙事幻想能力。寄宿学校是英国文学作品里一个常用的地点,古堡是苏格兰城市爱丁堡(J·K·罗琳居住生活的城市)最主要的建筑特色,所以《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魔幻世界有浓厚的苏格兰背景。正如罗琳在她的传记中所说:“将霍格沃兹描写成一所寄宿学校是很有用的,它可以给人自由。”而西方其他各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学校,则为其提供了魔幻的原型。哈利的全部冒险故事主要发生在这个相对封闭却自由的时空里,在校园里发生的一切使所有具有同样生活经历的人们——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备感亲切,这同时也使魔幻(巫师)和现实(麻瓜)两个世界结合得更加紧密,而不再是两个截然对立和不可融合的叙事时空。同时还使读者在魔幻(巫师)和现实(麻瓜)两个世界不断的叙事转换中,不会感到晦涩难懂。

(二)《哈利·波特》系列中的“第二世界”叙事时空

相对于现实世界(第一世界)而言,魔幻世界(第二世界)明显不同。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有一个隐含的第二世界叙事时空。

作为女性作者,罗琳在这个叙事时空里以女性特有的温情细腻和幽默机智,来叙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同时,她具有清醒的作家责任感,让读者时刻感到有一位充满正义感和平等意识的叙述者在场。在她的“第二世界”中叙事时空里,包含了清醒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于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取向。

在“第二世界”的叙事时空里,罗琳采用了隐喻的叙事方式来讲述魔幻世界的故事。柯尔伯特·戴维认为罗琳在“第二世界”的叙事,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参照物。他认为在这个叙事时空里:“罗琳女士世界里的细节越古怪,就越接近我们日常生活中某些熟悉得像稀粥一样的东西。哈利打魁地奇球,这是一种以‘击球手、‘追球手和‘鬼飞球为特色的古怪游戏;我们也有三种残酷的体育项目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其中最野蛮的有‘人墙和‘后卫,自一九零九年以来就没有正式得过分。在哈利的学校里,‘四楼右边的走廊是不能涉足的,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在伊顿,我们也不许在贯穿小镇的那条主要马路的一边行走(个中原因,我们始终没有弄清),至于鬼魂嘛。我们吃饭、睡觉和学习时,周围都是(前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威灵顿和老皮顿等人的塑像、肖像以及他们在课桌上留下的龙飞凤舞的签名。”

二、魔幻世界的叙事艺术:规则制约下的叙事

《哈里·波特》系列中有一个源于现实而又不同于现实的“魔幻世界”,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超越现实的、自由的心灵生存时空。

(一)魔幻世界与第二世界

罗琳在创作中遵循了托尔金的“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理论来建构她的魔幻世界。“第二世界”理论由托尔金在《魔戒》的创作中提出并付诸实践,托尔金认为: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那个世界,而人们不满足第一世界的束缚,利用神给予的一种称之为“准创造”的权力,用“幻想”去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第二世界,所有的规则都是以看得见的“真实”建构起来的。在此意义上,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第二世界是非现实的产物,但绝非谎言,而是真实地反映了第一世界。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魔幻小说作家所借鉴、应用于创作中,罗琳以丰富的想象力在差强人意的麻瓜世界之外赋予了哈利一个能够健康成长的自由时空。

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首先在叙事时空上建构了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魔幻(巫师)世界,这个世界并非单独存在、虚无缥缈,而是与正常人生活的现实(麻瓜)世界同时并存、相互交融,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在转瞬之间即可完成相互的转换。可见,作者设置这双重世界的意图并非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其目的在于使它们并存且形成某种对照,从而完成对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

(二)魔幻世界的叙事规则

现实(麻瓜)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规则来维护其正常秩序,魔幻世界脱离现实,也具有严格的规则性。所以,《哈利·波特》系列在对魔幻世界的叙事上确立了这样的原则:规则制约下的叙事方式。

魔幻(巫师)世界不是一个脱离实际、只要进入其中就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无规则世界,而是存在着甚至比现实(麻瓜)世界更严格制约规则的世界。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罗琳精心设计了一个魔法世界,确定了其界线和规则以及每个人的生平。当有人问及“魔幻世界干吗还要逻辑”时,罗琳明确表示:“……幻想世界也得按照明确定义的和可以遵守的规则来运转……我想象不出有什么比一个具有无限神力的英雄更无聊的了。你遇到了麻烦,你搓搓你的戒指,呼啦一下,一切全解决了,这无聊的令人难以忍受。”

于是,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里以及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里,罗琳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以前的魔幻小说,她给魔幻(巫师)世界赋予了现实(麻瓜)世界中人的各种情感,所以,《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魔法不是万能的,再高明的巫师也不能避免生离死别的痛苦,死去的人不能靠魔法复生,虽然魔法石可以让尼可·勒梅夫妇长生不老,但他们最终放弃了永生,因为“死亡就像是经过漫长的一天之后,终于上床休息了;另外,巫师们的世界是秘密而不为常人所知的。必须向普通人隐瞒魔法的存在;未成年的巫师根据《限制未成年魔法师

使用魔法条例》在学校外不能使用魔法,《禁止迫害麻瓜法》则绝对禁止利用魔法去捉弄、迫害不会魔法的普通人,违法者将被送入阿兹卡班巫师监狱受到惩罚甚至监禁终身。

正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两个世界才得以和平共存,并沿着各自的轨道、遵循各自的规律正常运转而少有干扰。这种规则制约下的叙事方式使得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符合日常人们的逻辑,令读者能忽略其虚构性并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

三、魔幻世界的叙事原型:天堂与地狱

(一)魔幻世界的叙事原型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Frye,Nonhrop)曾经指出:“文学中存在着非移用的神话,这种神话通常是关于神祗或魔鬼的,而且往往呈现为两个相对立的、完全用隐喻表现同一性的世界,一个是人们所向往的世界,另一个则是人们厌恶的世界。这两种世界常常是被看作与此类文学同时并存的宗教中的天堂与地狱。

他还指出:“人类实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与他们期望生活于其中的另一世界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渐渐在神话中形成一种对立观点,将现实分成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天堂与地狱。”《哈里·波特》系列在叙事上采用了“双重世界”的叙事方式,这个“双重世界”原型如弗莱以上阐述,即:一个是人类实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一个是人类期望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二者差别发展的极端形式即神话中截然相反的天堂和地狱。

《哈利·波特》中的主人公哈利在两个世界的不同经历:在姨妈家里,他受到的是德思礼夫妇经常性的忽视和表兄达力的虐待,从来没有庆祝过自己的生日,甚至直到11岁才得知了自己的真正身世,而德思礼夫妇最不希望的就是哈利和他的父母一样再成为一名巫师,因此,当猫头鹰给哈利带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信,邀请他去学习的时候,德思里夫妇不惜逃亡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也要阻止哈利去上学。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里,尽管有各种各样古怪的禁忌和规则,但哈利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凭天赋进入合适的学院、选择喜欢的课程;更可以参加“游走球”比赛,为自己的学院赢得荣誉和发展自我;还在面对“伏地魔”的不断挑战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说,现实世界是一个漠视人的权利和要求、压抑人的天性的物质化世界,而魔幻世界却是一个尊重人的权利与个性,允许人自由发展的充满灵性、活力的精神性世界。

(二)魔幻世界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现代社会在经历了片面追求物质繁荣的疯狂后尝到了苦果,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忽视使人的惟我独尊式的主宰者姿态再难以维持下去,心灵的枯竭、情感和想象力的衰退,威胁的不仅是文学创作还有人类自身的发展,缺乏爱与灵性的现代社会呼唤着新的拯救力量的诞生,从生活中难以寻到慰藉的心灵渴望文学再造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

人类实际生存世界的不圆满导致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这种渴望投射于神话中便是创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神的世界或远离苦难的天堂,人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在此实现,现实中没有的优雅美好在此存在,在这里,现代人释放了被压抑的灵魂,获得了所谓“超越”后的情感回归。

罗琳笔下的魔幻世界亦属此列:它象征了真实的现代社会,但是进行了变形重整。如果把她创造的两个世界加以简单的对照,能够发现她的叙事方式包含了现实(麻瓜)世界的价值判断:与物质化的麻瓜世界不同,魔幻世界更注重追求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意义;相对于麻瓜世界以人类为中心、把人作为世界的绝对主宰者,魔幻世界更愿意承认一切生灵的平等性,认为人并非世界的惟一居民和主宰者;相对于麻瓜世界的现代性、推崇科技和偏重理性思维,魔法世界更偏向推崇原始性、神秘性、巫术思维和灵性世界观;相对于麻瓜世界的想象力衰退、情感枯竭,魔法世界更相信爱的精神和自然的力量。

可以说,《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的魔幻世界代表了人们苦苦追求的理想世界:麻瓜世界压抑人的本性,妨碍人的自我实现,是平庸、冷漠的物质世界;魔法世界表面荒诞不羁,实则张扬人的天性,所具有的原始思维特征恰好契合寻求回归精神家园的现代人。

四、魔幻与现实世界的叙事关系:象征与隐喻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其主要作品《千面英雄》(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研究了东西方的英雄探险神话后指出:“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互不相同,……然而——这两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世界,神的世界是我们已知世界的一个被遗忘的方面。英雄业绩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他自愿或非自愿地去探索那个被遗忘的方面,随着自己被吸收进原先认为是可怕的另一世界中去,正常生活中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准则和区别不存在了。”

《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巫师和麻瓜的世界是截然分开的,正如神与人之间的神秘和直白的差异。理解这一系列魔幻小说的关键在于看清魔幻与现实两个世界的关系:它们具有同一性,“神的世界是我们世界的一个被遗忘的方面”。

作为包含丰富巫术(神话)因素的现代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中有麻瓜的世界和巫师的世界。两个世界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种人——麻瓜和巫师之间的关系。由于魔法世界的保密原则,对于麻瓜来说巫师只是一种历史记忆,是传说中神秘而邪恶的人物。为了使读者能够明白这两个世界的关系,罗琳大量采用了象征与隐喻的叙事方式,以求读者能够以麻瓜世界的日常思维来读懂巫师世界。

如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开篇,罗琳在叙事中设计了不同的隐喻,以便读者能够接受即将发生的魔幻故事,而不会感到突兀:

“他们谁也没有留意到一只黄褐色的猫头鹰扑闪着翅膀从窗前飞过。”

“在街角,他看到了第一个异常的信号——一只猫在看地图。”

“在他的车汇入清晨拥堵的车流时,他忽然看见路边有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人。他们都披着斗篷。”

在德思礼夫妇家附近出现的这一系列奇怪的现象,蕴含着这里将会发生一些神奇的事情。在上述隐喻中,罗琳都是使用现实世界里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叙事,但这些事物的出现却不符合人们的日常思维和逻辑,在这里,罗琳旨在给读者创造这样一种阅读体验:与平常感受其神奇,在神奇中触觉魔幻。

同时,罗琳在小说中还大量使用象征的叙事方式,如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开篇对德思礼夫妇形象的描述,就象征着现代社会的保守势力:

“弗农·德思礼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宁的公司做生意,公司生产钻机。他高大魁梧,胖得几乎连脖子都没有了,却蓄着一脸大胡子。德思礼太太是一个瘦消的金发女人。她的脖子几乎比正常人长一倍。这样每当她花许多时间隔着篱笆墙引颈而望、窥探左邻右舍时,她的长脖子可就派上了大用场。”

在这段文字中,德思礼先生“胖得几乎连脖子都没有了,却蓄着一脸大胡子”形象,形象地刻画

了他养尊处优的现代生活,同时也饱受现代病——肥胖的困扰,对这样的人,怎能奢望他能够去理解哈利的魔幻世界。德思礼太太“瘦消的金发女人”,“脖子几乎比正常人长一倍”的形象,一定程度上象征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病态生存状态,她们生活在丈夫、儿子的世界里,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去理解哈利的魔幻世界。这样的形象塑造,为后文德思礼夫妇对巫师极端恶劣的态度,顽固地拒绝相信有另一世界的存在的保守思想奠定了感性基础。对读者来说,他们以正常人的思维来阅读这一系列小说,带着个人情感和喜好对小说中的这些象征和隐喻进行解读,同时小说中的故事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背景,学校生活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经历过,所以,这些象征和隐喻并不晦涩。

罗琳在处理魔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中,以象征与隐喻的叙事方式进行述说,这种叙事方式隐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麻瓜与巫师本质上处于同一世界,只不过由于超自然的魔法而分隔开来,所以两个世界存在着沟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表明了隐秘的魔法世界是现代人迷失的精神家园,它所代表的精神性追求是物质化的现代社会所长期遗忘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从以上对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的叙事艺术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喧嚣骚动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失去了心灵平静和归属取向,现代人要想从被忽视甚至遗忘的精神世界中寻找寄托,不妨借助想象、幻想的力量激发心灵的创造力。在自身不可能摆脱平凡的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放飞到广阔的魔幻时空,在魔幻小说的叙事艺术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荣格曾经说过:“这是一个不但丧失了众神,而且丧失了灵魂的世界,随着我们的兴趣从内心世界转移向外部世界,我们关于自然的知识与早期的时代相比增加了一千倍,但我们对于内心世界的知识和经历却相应减少了。”

因此,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系列魔幻小说能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个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天马行空的魔幻世界,当人们厌恶了现实(麻瓜)世界的时候,罗琳创造的魔幻世界满足了现代人释放心灵、缓解生活重压的迫切要求。在欧洲大陆古老的巫术魔法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罗琳创造了一个魔法当道的魔幻世界,并塑造了一位少年巫师英雄——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在魔幻与现实的“双重世界”除妖斩魔,拯救失去了“精神家园”的现代人失落的灵魂,所以,罗琳的《哈里·波特》系列魔幻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引导俗人超脱于单调乏味的麻瓜世界的真正精神导师”。

猜你喜欢

罗琳巫师魔幻
寻找93/4站台
懒巫师的谢礼
神秘的北部巫师
雍措“凹村”的魔幻与诗
带上巫师的魔法书,开启一场奇幻之旅
魔幻与死亡之海
白煮蛋的魔幻变身
谁动了巫师的魔药?
罗琳和川粉对怼
——吐槽之神快来膜
罗琳 从自杀阴影中走出的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