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误解的乙肝“治愈”

2007-02-06蔡如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4期
关键词:治愈乙肝患者根治

蔡如鹏

临床治愈乙肝并不等于根治,它们仍有复发的可能;在大量患者接受治疗的前提下,103例达到这种效果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贾继东觉得很无奈。作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掌门人,他这些天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向前来问讯的乙肝患者和媒体记者解释:我们从来没有发布过“乙肝临床治愈”的消息。最后,实在应付不过来,只得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官方网站上贴出声明,以澄清事实。

事情起因于1月13日。当天,有媒体报道说“中国103位乙肝患者实现了临床治愈”,“摘掉了乙肝的帽子”,并特别指明这一消息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乙肝能治愈了!”这一报道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很多患者开始四处求证,询问具体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费用。这让乙肝专家们始料未及,也备感担忧。不少人批评这一消息夸大其词,有误导患者之嫌。他们没有料到一则不足千字的报道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临床治愈不同于根治

1月13日的消息中最“轰动”的地方无疑是首次报道“大批患者摘掉乙肝‘帽子,不再具有传染性,实现了临床治愈”。

很多人都知道,自从1964年生物学家布林伯格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身上发现乙肝病毒(当时以为是当地人所特有的,所以也把乙肝表面抗原称为“澳抗”)以来,攻克乙肝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中国卫生部在2006年编写的《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中也特别注明,“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那么,这次是否意味着乙肝已经被医学界攻克了呢?

“这和攻克乙肝有着天壤之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乙肝专家说,“攻克乙肝是指疾病得到根治,而乙肝的临床治愈和根治完全是两码事。”

这位专家进一步解释说,从医学角度上讲,只要表面症状消失便是临床治愈;而根治则意味着彻底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根治后就不会再复发,而临床治愈是疾病的症状得到控制,但仍有复发的可能。

103位乙肝临床治愈者有23位来自北京佑安医院。该院特需科主任陈新月教授承认,这23名患者不能说彻底治愈,只是他们体内的病毒量被控制在一个很低水平,至于以后是否会再次复发,“有待更长时间的观察”。

因此,这些乙肝患者虽然通过治疗实现了临床治愈,但并不等于得到了彻底治愈(即根治),仍有复发的可能。

“103例”不具说服力

这次获得临床治愈的103位患者,均接受了一种名叫派罗欣的治疗方案。这种基于免疫重建的抗病毒治疗法,主要依靠长效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控制病毒数量,同时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达到对抗病毒的目的。

临床上已经明确,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慢性乙肝患者免疫重建、走向康复的标志。1月13日的报道说,这些患者通过接受派罗欣治疗方案,都实现了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即表面抗原转阴)。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江家骥教授说:“表面抗原转阴是目前乙肝治疗取得的最好疗效。”但江教授同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派罗欣能让所有的乙肝患者都得到临床治愈。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这103例治愈者只是一个“分子”,但“分母”——到底一共有多少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却没有报道。没有可靠的临床病例统计,这个103没有任何说服力。

陈新月教授解释说,此次北京佑安医院收集到的23例临床治愈者,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试验步骤,所以没有对使用派罗欣的患者进行准确统计。这些临床治愈者此前多数接受过其他的治疗方法,改为派罗欣治疗后出现了临床治愈的效果,只能说“他们比较幸运”。

事实上,病情稳定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不经任何治疗每年约有1%左右的转阴。中国有3000万的乙肝患者,103例达到这种效果实在不足为奇。

两类药物各有千秋

目前,攻克乙肝的最大障碍是无法彻底消灭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发现者布林伯格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过于“狡猾”,它们侵入人体后,会很快与肝细胞的DNA整合在一起,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拿这些“混在百姓中的敌人”左右为难:要么容忍它们的存在;要么不惜“错杀无辜”消灭它们。

医学家发现,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但一旦病毒遭到免疫系统的攻击,肝细胞就会同时受到破坏,而且这个过程常常会因免疫功能的增强而反复进行,最终使肝脏组织遭到越来越多的破坏,出现肝硬化甚至肝衰竭。

因此,当前医学界公认的乙肝治疗目标并不是“彻底清除乙肝病毒”,也不是“降低转氨酶水平”“‘大三阳转阴”,而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延缓疾病进展成肝硬化、肝癌。

抗病毒治疗成为当前治疗乙肝的关键。“以前有很多患者不知道抗病毒治疗,他们吃一些保肝药、降酶药,白花了很多钱。”说这话的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庄辉院士。

国际上公认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另一类是干扰素。派罗欣就是一种长效干扰素,它的生产商是大名鼎鼎的跨国制药公司罗氏集团。在美国和欧盟国家,长效干扰素2000年就开始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临床研究证实,经过干扰素治疗,确实有3%~5%的慢性乙肝患者可以达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

有记者证实,1月13日“乙肝临床治愈”的消息正来自于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在“2007年肝病论坛”上组织的媒体沟通会,而并非论坛的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也不是支持单位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一位接触过这两类药物的医生说,消息中只说核苷类药物的缺点“疗程不固定,还可能产生耐药性”,却不提核苷类药物的优点,但提到派罗欣就只是优点,却不说它的缺点,显然有失公允。事实上,长效干扰素适合人群有限,还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治疗费用较高。贾继东比喻这两类药是橘子和苹果的关系,各有千秋。

最重要的是,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有一个共同点:都无法确保使慢性乙肝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一夜脱贫”不现实

一位患者告诉记者,看到“乙肝临床治愈”的消息后,原以为乙肝终于有法治愈了,看来“又是空高兴了一场”。他说,上一次“高兴”才刚刚过去几个月。

去年10月22日,国家科技部通报说中国治疗性乙肝疫苗取得重大进展。这患者也以为盼来了对付乙肝的“终极武器”。可后来才明白,治疗性乙肝疫苗走出实验室,最乐观的估计也需要5~10年时间。

当时很多病人的心情“开始浮躁起来”,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刘士敬回忆说,一些病人就“想要停下正在使用的药物,更改当前的治疗方案”。庄辉院士说:“即便是可以用于临床了,治疗性乙肝疫苗的效果也很难讲。”

与乙肝患者期盼治愈的热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乙肝知识的极度匮乏。

2005年出版的《中国乙肝患者认知现状研究报告》显示,有1/3的患者不了解乙肝致病的根本原因是乙肝病毒的感染;有62%的患者将治疗目标定为降低转氨酶水平;甚至有33%的患者将治疗目标定为不切实际的“彻底清除乙肝病毒”。

一位资深的肝病专家说,很多患者将治愈乙肝的希望寄托在某一种新药上,幻想新药上市后“一夜脱贫”,立刻摘掉乙肝“帽子”。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攻克乙肝的道路仍很漫长。

这或许正是许多乙肝患者无法正确对待治疗,总是陷入“失望-高兴-失望”怪圈的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治愈乙肝患者根治
一人得病染全家,幽门螺杆菌会致癌吗?必须根治吗
大排查
乙肝五项检验结果临床价值分析
心理护理对乙肝病患者作用研究
下期要目
吃药可以“根治”乳腺增生吗
浅析吉本芭娜娜《厨房》中厨房的象征性意义
创伤理论视角下《达洛维夫人》的解读
呆萌大白的“治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