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诗歌鉴赏的“终南捷径”

2007-01-19陈宝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6期
关键词:折柳全诗屈原

陈宝祥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它既是高考的一个传统内容,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特别是自2002年起,诗歌鉴赏的考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材料只选卉诗词;2,变客观题为主观题,且出现在第Ⅱ卷中,以前靠蒙、靠猜的做法显然已行不通。那么,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从而顺利完成鉴赏任务,也许下面的一些做法不失为一种“捷径”。

一、弄清楚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1,送别诗。这是卉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3,边塞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4,思乡诗。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5,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6,写景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卉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英雄迟暮的个人感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下面看2004年的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二、看看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是诗歌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哪类诗都离不开“情”或“志”的抒发)。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声寂相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乐哀相衬,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使用最为简练的语言文字,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文字表现手法)。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再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目前的诗歌鉴赏题,主要是从语言和表现技巧两大方面去设题考查的。了解了以上知识,便等于掌握了一把把钥匙。

三、明白基本作用是什么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诗歌鉴赏题中经常有这样一些问题设计:

1,从全诗看,××事(或典故)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诗中开首着一“×”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类提问,着重考查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题时先要准确答出某一联(或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好处。

例如:20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也就是说,解答好处或作用类的题目时,一般从形式、内容(主旨)两大方面回答。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下面我们不妨按照上述几个步骤来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楚城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1)诗中开篇用了一“荒”一“悲”。请问它们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诗歌题为“楚城”而诗中突出“屈原祠”,其用意是什么?尾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1,弄清该诗归入哪类: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由“楚城”“一千五百年”等词语可以看出。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对比”切入,因为古今对照是这类诗歌的共同特征;二是要注意从表现历史沧桑感的一些具体意象人手。如“台城柳“明月”“山川草木”等。本诗中的“滩声”就是典例,江水流怨,滩声吐恨,以“滩声”依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

2,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江上荒城猿鸟悲”,楚国的发祥地“楚城”如今已成为“荒城”,不能不让人为之而“悲”,但诗人不说人“悲”,而说“猿鸟悲”,用了拟人和侧面描写手法,巧妙地将凭吊者的感慨抒发得含蓄蕴藉。“猿鸟”何尝懂得人世盛衰?说“猿鸟”尚且为“楚城”之“荒”而感到悲哀,则凭吊者之悲哀更可想见。“悲”“荒”二字,本已余意无穷,而一句“只有滩声似旧时”,将作者与屈原等爱国志士相似遭际的悲愤之情蕴蓄于慨叹与停顿之中,更是况昧无穷。

3,明白其作用是什么:通过审题可知,“诗中开篇用了一‘荒一‘悲,请问它们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词暗示着在结构上的作用——奠定感情基调。诗人没有直接回答“楚城”为何而“荒”,却用了“隔江便是屈原祠”。至此,我们不难明白,因为楚国的命运与屈原的遭遇密不可分,诗人一见“楚城”的荒芜,就想到了屈原的遭遇。反之亦然,屈原的不幸,也是楚国的不幸。“楚城”之所以“荒”,“猿鸟”之所以“悲”,屈原之所以被后人修祠纪念,以及诗人抚今思昔、吊古伤今的无限情意都寄寓其中。

答案:

(1)一“荒”一“悲”,用拟人与侧面烘托的写法,奠定了全诗悲凉苍老的感情基调。

(2)突出“屈原祠”意在说明“楚城”荒芜的原因。并由屈原祠想到屈原,又想到南宋时期与屈原有类似遭遇的一切爱国志士,并为之倾吐怨愤之情。用旧时的滩声来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触景生情,思古讽今,抒发了悲愤慨叹之情。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一中]

猜你喜欢

折柳全诗屈原
孙钢坪
折柳寄情
梦见屈原
捣练子·春
端午思屈原
劝学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一斛珠·灞桥折柳
屈原送米